一年前,存款规模 29亿元,市场占比 33%;贷款规模18亿元,市场占比28 %,综合考核、经济效益在全省农信系统靠后。
如今存款达41.8亿元,市场占比 39 %,贷款规模27.3亿元,市场占比54%;不良率1.75%,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跻身第一方阵并荣获江西农信系统“先进单位”。
在当今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江西万安农村商业银行却逆势上扬,实现存款、贷款同比双升,利润达到两位数增长。这些数据背后,万安农商银行有着怎样的经营秘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市场定位:
老百姓是衣食父母
2015年6月,李天保走马上任,担任万安农商银行董事长。
新成立的万安农商银行千头万绪,但在李天保的眼里,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为此,李天保把万安农商银行发展的第一步棋下在市场定位上。
“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李天保告诉记者,“农商银行是以‘农’字开头,客户就是当地百姓,老百姓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为此,万安农商银行不“贪大求洋”,与百姓“交朋友”,坚持“做小做散”,发放的贷款基本上控制在500万元以下,信贷96%投向“三农”。
针对万安县是国定贫困县的实际,万安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把精准扶贫作为信贷的主攻方向,加大产业扶贫、深山移民搬迁扶贫、土坯房改造等扶贫的帮扶力度,在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实现了万安农商银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精细化管理:
让考核当好“指挥棒”
刚成立的万安农商银行,很多员工还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大锅饭”现象严重。
如何让企业性质的农商银行员工真正走上市场,该行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这一“指挥棒”。
万安农商银行行长郭智明告诉记者,以前考核到网点,存在员工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该行打破“大锅饭”,将绩效考核到每个人,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
在绩效考核中,该行实行全员考核,将全行人员分为综合柜员、客户经理、库管员、工勤人员等类别,对同类人群采取统一考核标准。
记者了解到,万安农商银行实行垂直考核与二级支行考核相结合,各占60%与40%,打通绩效考核“最后一公里”。
该行并将绩效考核与员工的评优晋级挂钩,打通员工晋升通道,让“有为者有位”。
风险防控: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不良率一直控制在2%以内,关键是我行的信贷投入小额、分散,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郭智明说。
该行严控房地产贷款投放和社团贷款的投放,信贷重点投向“三农”,支持民生工程,大量发放小额农贷,额度大多1万-5万元。
除了坚持“做小做散”,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风险外,该行还从组织架构上严把信贷风险关,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授信业务进行全面把控,所有信贷业务遵循在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再谋求发展速度。
在信贷流程上,该行确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风险防控延伸到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岗位。
开源节流: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在增收的发展道路上,万安农商银行坚持“两条腿走路”,一面发展传统的信贷业务,一面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该行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拓宽收入来源,通过发展票据业务、同业拆借,实现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
郭智明告诉记者,该行充分利用负债工具,加大了与同业合作,发放了同业存单,截至目前,同业存单的发放超过2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电费代扣代缴、代理保险、代理理财、代理销售贵金属等中间业务发展,该行先后推出了贵金属营销方案,代理保险“开门红”等各类中间业务专项营销方案,截至10月底,该行代理销售贵金属21.6万元,代理销售保险553.59万元,代理销售理财1981万元。
在广开财源的同时,该行深入开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工作。
今年年初,万安农商银行根据江西省联社推进FTP系统建设的要求,组织人员深入学习江西省联社视频培训内容,完善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成本分摊系统的组织架构,并结合FTP系统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引入FTP业绩的考核机制,将绩效贡献与做优业务定价相结合,引导员工把握底线思维,提高议价能力,科学合理定价,努力降低付息成本,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此外,该行优化布局全行的基层网点,整合服务半径范围重叠的网点;在保证金融服务不降低的原则下,撤并总量不大、效益不高的网点,改为自助模式;对全行的基层员工根据网点业务量的大小和创造收益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