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茶人之郑少烘:他在易武十一年

□ 维 娅

    上帝对潮汕人有两样恩赐:一个是经商的头脑,另一个就是喝茶的基因。郑少烘就是这样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潮汕人。

    从乌龙到普洱, 任督二脉的不打自通

    在彻底投身茶门之前,郑少烘已经是东莞商业地产领域一名成功的商人。那个时候,单位员工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在货车进出公司的时候,互相谈论:“看,老总又买了一车茶回来。”

    郑少烘笑言在做品牌之前,买茶都是以“车”为单位,“但那时候茶叶便宜,一公斤30元—50元,而且也是一边藏,一边卖掉,也不算‘疯狂’。”

    毕竟,身在2000年后的东莞,这里一直都是普洱茶氛围最浓厚的城市。想要在与客户、合作伙伴茶余饭后的周旋中,避开关于普洱的饮用和话题,几乎是不可能。

    特别是对于郑少烘,这个从小喝茶的潮汕人,一喝普洱,就立即“对上了”。

    以前中国人喝茶更爱讲鲜香,比较少讲陈香。但汕头这个地方不太一样,滋养了很多老香黄、老药桔,九制陈皮……这里的品饮基因里,似乎天生就喜欢老味的东西,甚至乌龙茶也有喝老的民间基础。

    “像一些老水仙啊,很小的时候记忆里就有老人在喝。还有,小时候肚子不舒服就是吃老药桔,这跟我们的区域饮食文化高度相关,反正我一喝普洱就喜欢上了。”郑少烘说。

    于是,从乌龙模式到普洱模式的切换,就像任督二脉的不打自通。

    一迷上普洱,就会去猎奇,自觉去查历史,知道什么是“改土归流”,什么是“茶马互市”,什么时候有“贡茶”,有时候还会去找一些老茶人,当然,更会去找一些老茶。

    幸运的是,2000年初的普洱茶价格还没有飚上去,买好茶也比较容易,“我买过1992年的青饼,230元一饼,当然还有很多今天动辄几万块的老茶,那时候才几百甚至几十块一饼。”

    “当然也有当时几十块,现在也就涨到一百多的。这种居多。”

    而在2000年—2004年,郑少烘也毫不避讳地说,主要还是以买香港茶仓的茶为主,“我还专门去逐个考察香港老茶仓,专门去学习湿仓茶是怎么做的,因为那个时间段,人们的普遍认知就是那样,认为藏茶就是得那么存。”

    那是一个太多基础知识还没有在业界形成统一共识的年代,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买回来,后来被转卖或转送的大多数中,真正的好茶其实并不多。“第一,用料级别不够,第二,就是没有真真正正的做茶思想。”

    而商人的敏锐,让原本只是在“玩茶”的郑少烘,从2004年逐渐开始考虑从商业角度去介入的可能性。他认为,普洱茶是一个非常好的类别,还同时拥有自然增值的金融属性,这样的商品类别不多,可以当成一个长长久久的事业来做。

    “还有就是,有时候买到不好的茶,会感觉挺受伤的,那么推己及人,我也不想别人买茶的时候,有这种体验,这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是终身不会消除的。”郑少烘说。

    郑少烘指出,“从投资角度,买100款茶,起码有90款是泡不出来的,很少人知道哪款茶当时45块钱,若干年后会变成10万。更多的是以前45块,现在还是65块、75块。所以,我也希望能建立一个普洱体系,它的价格是合理稳定上涨。”

    2005年,“岁月知味”品牌成立,郑少烘正式进军易武。

    选中易武:只看趋势,不看当下

    为什么是易武?很多人都问过郑少烘这个问题。

    21世纪初的易武,其实可以用“萧条”来形容。没有大企业,只有些许个体商家,而且都是当地本土的,跟勐海当时这种热点产区的发展很不一样。尽管在10几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早在上世纪末,易武就有点复兴的“苗头”冒出。

    “1996年到1998年的‘顺时兴’、1999年到2000年的‘易昌号’,简单来说就是两年一个小台阶。但之后2000年到2003年就基本空了,其实跟产业的发展有关系。因为当时还属于销区需求影响产区的时代,只有客户喜欢了,产区才会去做。或者直接说,那时候不讲‘产区’,只讲‘普洱茶’。而在业界还没有对这个产区的价值、这里的普洱茶的价值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它很难成体系地发展起来。”

    尽管如此,但彼时的郑少烘却已经对易武的价值,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的认知。

    “其实选择易武,原因很简单,我只看趋势,不看当下。”在郑少烘的认知中,东方文化讲究委婉含蓄,讲求中庸之道。就像虽然在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风气会偏浮躁偏简单粗暴,但经过时间沉淀后,终究会回归中国人最传统、最主流的温文尔雅。

    “口感也一样。当大家还在崇尚苦涩浓烈口感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种短时间的口感差异,一定会被长时间的趋势所改变。而我认为易武的茶性,正具有我理解的中国东方的刚柔并济。”

    郑少烘一直追求的是,新茶要好,老茶更要好喝。“我不希望新茶喝起来又苦又涩的。就像小孩子是不是非得气死父母才会成才呢?为什么不能小时候好,长大了更好?”

    而从清朝末年开始,作为茶马古道起点的易武,一度迎来了它的极度兴盛时代,一些古董级老茶如福元昌、宋聘号等,还有50年代印级茶的标杆产品,都是出自易武。

    可以说,作为一个具备高度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的产区,易武,更让已经对普洱发展史了然于胸的郑少烘,对未来充满信心,坐在采访桌前,他半开玩笑地说:“皇帝都给你背书了,你还不要就是个傻子了,是不是?”

    “我什么都不给你,我就给你时间。”

    今天,作为一个已经被公认的经典普洱茶产区,来易武做茶的人已经非常多了。大到建工厂,小到“包棵树”,从庞大的资本运作,到个体的发烧友……现在的易武,很是热闹。

    这让每年总产量不过几百吨的易武茶,在外界强烈的关注下,难免资源分散。但是这些年,深耕易武的岁月知味,已经构建了很多人无法逾越的“后进入障碍”,比如原料的把控、规模的仓储。

    10余年来,岁月知味花在易武原料上的资金,是以亿为单位的。1200吨的易武优质茶的仓储量,是其官方网站今天对外公布的数据。这个数字,已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

    在郑少烘看来,普洱茶是一种需要通过后期陈化,来证明其全部价值和生产工艺水准的产品。这就让岁月知味明确了一个最重要的抱负,那就是——成为中国最优质的易武老茶的核心供应商,甚至,易武茶的代名词。 

    而关于对易武区域的了解和理解工作,在过去的10年,每个企业都在做,“可能每个企业都了解易武区域现在的口感和特点,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易武茶3年之后、10年之后、30年之后,会变成什么口感,没有人会比我们更知道。”郑少烘说。

    为了有充分的数据对比证明,岁月知味通过控制新茶进入流通环节的数量,来确保自己的老茶存量,一般每年的新茶只卖三成,其余的囤在东莞仓库中自然陈化。

    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机械的。“每年做年度计划的时候,我们都会非常谨慎,哪些是畅销款,哪些是最顶端的但是又有量,哪些是中档位但是市场反应强烈……我们都会以以往的数据来做参照,再做市场调整。最后我所有要存的产品,一定是从一个长久的销售来讲的。品质、规模、年份、仓储,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岁月知味已实现每年的销售额有60%以上来源于往年茶品。“所以我经常跟我们的合作商开玩笑说,我什么都不给你,我就给你时间。”郑少烘表示。

    普洱,茶人的最后一站

    “岁月知味”,四个字犹如一个预言一样,印证着郑少烘这10多年来的商业逻辑和普洱茶观。

    他说:“普洱茶,怎么讲……我认为是更需要经过其他茶类之后,才能更容易进入欣赏普洱茶的状态。我们潮汕人从小喝茶,至于我,几乎是所有茶类都喝了个遍了,各式各样的,绿茶红茶也喝、大红袍水仙也喝,但喝到最后,喝到普洱,就基本喝不回去了。”

    “而一饼好的陈年老茶的生成,和人的成长太相似了。普洱就像人的年华一样,昨天的你很美好,明天的你可能更好,但你永远回不到昨天这种状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主张新茶要好,因为你的每一个年华都应该很美好。”

    一个企业的气质,跟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气质有太多的正相关。而在今天的茶企领袖人物中,郑少烘是少见的“儒商”。他好茶、好酒、爱字画,写书法几十年,又是“性情中人”,为人极其爽快。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