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以王砚香为原型的影视作品《红色背篓》刚一上映,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在人们深深记住王砚香的同时,也把用双脚丈量黄山店、用双手为群众送物资的“背篓精神”深深地刻在了心中。2009年12月27日,在“影响中国供销合作社60年”活动颁奖典礼上,王砚香老人获得了“文明传承奖”。现场放映的《红色背篓》片段,勾起了老人数十载的记忆,已近耄耋之年的王砚香激动地说:“现在路通了,精神仍在传承。”
北京市房山县黄山店(现在的房山区黄山店)是“背篓精神”的发源地。为解决山区农民“买货难、卖货难”两大问题,背篓送货应运而生。在黄山店分销店经理王砚香的带领下,6名供销合作社员工为供销合作社辉煌的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时按照党和国家“三上山”的指示精神,大批社员从平原迁往山上,开展农业生产建设,但是面临着交通不便、生活物资匮乏等问题,王砚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研究,王砚香决定用最“笨”的办法,但也是最经济、最可行的办法——用背篓把物资背上去,再用背篓把货物背下来。
小背篓,入民心。每当王砚香翻山越岭把满满的货物背到山上,社员们都会奔走相告:“供销合作社的同志送货来了。”王砚香脸上虽流淌着汗水、伴随着疲乏,但喜悦是来自内心的,社员们的欢呼更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肯定。在那个特殊时期,“小背篓”推平了上山下山的崎岖,拉近了供销合作社和社员们的心。从此,无论春夏秋冬、雨雪风霜,供销合作社同志双肩上的背篓既背着货物,也扛着为农服务的旗帜,他们用双脚把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宗旨印在了百姓心中。
小背篓,真党性。王砚香说:“艰苦的路我们不走,群众就得走。我们一个人走一遍,就免得群众很多人都走一遍”。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带头精神是不怕牺牲,冲在一线;建设年代,共产党员的带头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艰苦朴素,勇于奋斗。“背篓精神”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究其实质还是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困难揽在自己肩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浓缩进一个小小的背篓中,这是党性使然,是共产党员本色。
新时代,新“背篓”。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今86岁高龄的王砚香早已放下背篓,背篓已成为建设时期的历史符号。当前,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供销合作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背篓精神”的历史传承,接受新思维、利用新技术、探索新方法,成为供销合作社推进改革的重要一环。2015年11月5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电子商务平台“供销e家”正式上线。平台的建立,不仅是响应国家发展“互联网+”的号召,也是供销合作社现代化转型和改革的重要标志,更是新时期“背篓精神”的延续,有利于打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局面,从而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农村百姓创收。
新“背篓”,新天地。“供销e家”的出现,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路,更好地对接了供需,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难题。秭归脐橙品质优良、风味独特,但由于交通不便,很难走向市场。过去,橙农们都是等商贩上门收购,价格低、滞销多,给橙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2015年末,供销合作社在秭归地区组织了电商培训班,免费给橙农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号召大家把产品推到网上去。现在,秭归脐橙的诸多网店每日成交量高达五六百单,产品滞销少了,橙农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自“供销e家”运行以来,有很多类似于“秭归脐橙”的农产品通过“供销e家”平台拓宽了销路。“供销e家”不仅解决了农民的致富问题,盘活了农产品市场,还刻画了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面貌,更描绘着未来新农村的发展蓝图。
“供销e家”是供销合作社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落实,是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探索,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进行转型改革的一大创举,是新时代“背篓精神”的历史传承。“背篓精神”已走过60载,60年来岁月在变、技术在变、产品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供销合作社人为农服务的宗旨,是供销合作社人不畏辛劳、敢于挑战的精神,是供销合作社人追求创新、勇于突破的热情。
奋进吧,供销合作社人,扛起为农服务的大旗,我们砥砺前行!奋进吧,供销合作社人,肩负新时期的“背篓”,我们继续登攀!奋进吧,供销合作社人,胸怀诗和远方,我们可以更为“高大上”!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