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办一个合作社 带出一个大产业
——王新军和河南省辉县市利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故事
□ 陈大斌

作者和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在利民合作社的蘑菇大棚里。
利民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军。

        

  近几年来,在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在风光壮丽的巍巍南太行的山脚下,“平地起谷堆”,出现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这里有十几个食用菌种植专业村,从业农民两万人,他们拥有3700个大型食用菌种植大棚,年产食用菌2亿斤。当地人自豪地说,我们这里两万大军种蘑菇,家家都发蘑菇财。

  这个种植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靠的是辉县市利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这家合作社的创始人、理事长是当地一位中年农民,他叫王新军。

  深秋时节,我来到这里访问。农民们忙完了一年的农活,便迎来了新一年度食用菌种植热潮。一个个菇棚里,已码放好接种了菌种的菌袋,有的已经开始长出头一茬肥硕的蘑菇。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军领着我进出一个个大棚,边察看蘑菇生产边向我讲合作社的创业经历。

    找到了一个新的生产门路

    辉县市地处太行山区,70%以上是高山峡谷和丘陵山地,只有西南部濒临卫河的这一片平原。冀屯镇就坐落在这片平原上,是辉县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迅速上升。小麦亩产过了千斤,玉米亩产更是高达1500斤以上,在目前的水、肥、土、种条件下,已接近高产极限。但农民们却致富无门,成了一群“吃饱了肚子的穷人”。要奔小康,必须在土地种植业之外,寻找新的生产门路。

    王新军是本镇岳村人,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他满腔热情要找到一个能使自家富裕并能带动乡亲们致富的好营生。他在村里养过蝎子、养过猪,又出门学修无线电技术。闯荡了两年,却是两手空空。此时,有家科研单位在当地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王新军看出点门道:蘑菇市场行情好,种植技术也不难掌握。他向专家们虚心请教一番,回家腾出两间老屋,买来种菌,种了40个菌袋。经过一个多月的养护就赚了400多元。他大受鼓舞,乡亲们也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王新军乘胜前进,租下了村里一个废弃养牛场的三亩地,搞起一个小型食用菌种植场。种植大棚刚建起来,问题接踵而至。村里有人说,土地没经过批准就改变了用途,违法;开种植场是办企业,没经批准注册登记,非法;还有税收等等问题。王新军举步维艰,一边辛劳种菇,一边上下奔走,苦斗了两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欠下一屁股债。但他绝不甘心失败,更不甘心这一眼看着能给乡亲们带来致富机会的好产业,还没开始就被毁掉。幸运的是第三年,正赶上当地调整种植结构,进行耕地整合,王新军一不做二不休,乘机把自家十几亩承包地整合起来,建起20个种植大棚。村里也有人跟上,一批大棚建起来。农民的行动引起了镇里的重视。镇委书记赵化录经过一番考察,认为食用菌适宜在本地种植,是一个可行的带动群众致富好门路。而且他们生产的是食品,不能说改变了耕地用途,应当大力支持。这样一来,形势大变,王新军们走出困境,冀屯一带种植棚如雨后春笋出现。新世纪到来时,食用菌种植逐渐成为当地一个大产业。王新军成了公认的领军人物。

    群众性种植呼唤“组织起来”

    冀屯的食用菌种植迅速发展,群众性的行动红红火火。产业发展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至。有人不严格按科学种植要求行事,没有对大棚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就急着投产,导致几百个大棚绝收;还有人怕蘑菇生虫自作主张喷药,使已长成的蘑菇枯萎干缩成了废品;还有人去外销成品时竟然在菇箱里装进整块砖头、半截土坯,以增加分量。王新军自己的经营也面临问题,产品成批量外销,商场、批发市场都需要查验营业执照,可他却没有。王新军认识到,面临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这样蛮干下去,这个新兴的产业非弄垮不可!结束这种混乱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组织起来,进行科学管理。王新军先学着外地的做法办起一个食用菌种植研究会,但没能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2006年,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的发展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镇党委引导王新军兴办专业合作社,利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快建立起来。

    在镇党委帮助下,合作社选出理事会、监事会,王新军被推举为理事长。他带领大伙制定了章程,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各种制度;在经营管理上,种植户各自独立经营核算,各部门间实行等价交换。合作社主要提供服务,建立专职技术员制度,在一个种植区里设一位专职技术员,负责为入社种植户提供菌种、种植技术培训;同时设立经纪人制度,每个种植小区设一至几名经纪人,负责产品销售。种植户、经纪人、农技员与合作社间签订合同,从出卖产品收入中按比例提取服务佣金,并向合作社交公共积累。合作社建立民主管理、财会制度,实行按交易额发放返利卡向社员返利。

    合作社的建立很快结束了混乱局面,使整个产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利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迅速壮大,现有登记在册的社员5024人,2014年起被列为国家及河南省示范合作社。以利民合作社为核心,在周边村庄也成立起合作社。各合作社之间在各自独立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合作。目前,辉县市境内已有食用菌合作社多家,带动6万农民种植、加工、销售蘑菇,年产食用菌6亿斤。

    合作社带出一个大产业

    农民认识合作社,搞好合作社的经营管理,都要有一个过程。王新军对我说:“当初办合作社目的就是拿到一个营业执照,销出自己的产品。十年干下来才真正了解了合作社,才知道合作社有这么伟大的力量!没有合作社,我们冀屯、辉县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的食用菌产业。”十年实践,十年奋斗,王新军对合作社理念和合作社经营管理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我初到冀屯时听人说,王新军对合作社管理很有一套,最大的特点是“无为而治”。这倒引起我的兴趣。我问王新军,怎样理解你这个“无为而治”呢?

    王新军腼腆地笑了,说,这是写文章的朋友的说法。我觉得专业合作社就是大伙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求利益的群众性经济组织。我们就是一个众人合作种蘑菇的组织,是一个既合作又松散的组织。入社有好处他就来,没有好处他就走。这里没有“官”,也不设拿工资的管理人员。大家都干制种菌、种菇、加工、服务、外销等各种工作,取劳自己的报酬。所谓管理就是搭建一个大伙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平台。合作社领导及所设各个机构的中心任务是两个字:服务。

    王新军说,在合作社里,我这个理事长只管产前、产后两个环节,中间的常年生产方面的事我一律不管,各个种菇户自己都会自觉干好自家的事。产前的服务主要是提供合格的菌种(包括引进优良新品种),提供建种植大棚的器材及装菌包的原材料,提供技术培训;产后服务就是以合理价格售出产品,最要紧的是在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要实行托底的“保护价”。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社集中力量抓发展方面的大事。这也才符合合作制的基本原则。王新军说十年来他花力量最多的是以下几件事: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食用菌生产。生产发展才是合作社成功的“硬道理”。主要做法是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办法扩大建种植棚用地,现在合作社在冀屯的小营、岳村、宪录、支耿等十几个村建立起食用菌种植专业村,扩大用地7000多亩,加上社员在自家地上建的,合作社已经建起近3700座大型种植大棚,各种蘑菇产量不断增加。

    二是建立建棚及菌包原料物资供应中心。合作社有自己的菌种厂,菌种供应、更新都有保证。玉米芯是制作菌袋的主料,物资供应中心的专业人员常年从事采购、加工,保证生产所用菌袋的供应。

    三是与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河南技术学院、新乡农科附属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结合模式,保证菌种的供应及更新。同时,合作社建立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种植示范场,向社员、种菇户进行技术普及培训,保证合作社种植技术的先进。

    四是建立起200多名经纪人队伍,不断开拓市场,2012年合作社带头建设一个占地50亩的平菇交易市场,2015年开展了电子商务,实现网上卖菇。

    五是拉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食用菌是一种鲜食物,今天收获必须连夜外运,第二天早晨就要运到市场,面向消费者。所以食用菌的销售半径最好是在周围500公里之内。冀屯的内销地域北至北京,南达郑州,西到西安,东至山东中西部。虽然销售鲜品的总量不断扩大,但还是有限度的。要不断增加生产,提高效益,在扩大鲜菌销售的同时,必须搞深加工,如加工盐渍、烘干品及各种休闲食品,现在合作社已建起食用菌深加工厂,已有多种产品出产。

    六是在镇政府支持帮助下逐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食用菌收获后,几亿个废弃菌袋堆积,占地又污染环境。2014年合作社与山东烟台农资公司、黑龙江省龙誉生物科技公司联手在冀屯建立食用菌包再利用工厂,把废弃的菌包填充物处理后变成有机肥,还可加工成燃料棒供火电厂做燃料。菌包塑料包装回收后做成水泥袋内衬。

    王新军说,总之,合作社就办这些各家各户没法办、办不好的事,这也是合作社优势所在,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利民合作社的理念和服务受到种菇人及从事有关工作人员的欢迎。辉县市农业局干部张和平自愿内退回乡种植食用菌,收益颇丰。他对我说,有了合作社,冀屯已经形成一个特殊环境,想种植食用菌就到那里去,从搭建大棚到菌种供应、菌包制作、种植技术辅导、产品销售,都由合作社为你提供全方位服务,你只管专心种植好养护好就行了。冀屯食用菌基地有今天,利民合作社功不可没。


专访

政府的作为

——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一席谈

    在利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访问中,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军等都对我说,冀屯镇党政领导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访问中我拜访了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他从1998年来此任职已经18年了。据说本有几次机会调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他都拒绝了。他说冀屯这地方虽然偏远,却有潜力,是大有可为的地方。

  说起对食用菌种植业和种植合作社的支持,赵化录说,一个产业能否成功,首先决定于它是否具有内生发展活力。这就要求产业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条件,又有群众的积极性,这是办成事的基础。有了群众的内生动力,领导机构的职责就是大力支持。上下结合,采取切实措施做实事,克服困难,解决面临的问题,把群众的愿望变成现实。否则,脱离实际、不听群众的要求,自己坐在办公室里空想一通,或照搬外地经验,得不到群众真心支持,事情是干不好的。即使用行政手段暂时把群众发动起来,红火一时,但到头来不会有好结果。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冀屯农民种植食用菌是个正确选择。这里在太行山下,背靠重重大山,远离城市、工厂,空气清新,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种植蘑菇的主料玉米芯,更有丰富的来源。而且粮油种植业与食用菌种植业时间上正好对接。每年秋收完毕,种罢小麦,地里没活干了,正是新一年食用菌种植开始的时候。这些都是办好这个产业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群众有积极性、有信心,我们当然要坚决支持。

  我们是做基层工作的,上级和农民都对我们寄予期望。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农业改革、发展新形势及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我们应当有所作为。不能有不切实际的乱作为,也不能是消极应付的不作为。群众找到了好的生产门路你不支持,或者空喊支持,却不去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做到的不去做,那就是失职。

    (作者系本报高级顾问,新华社《瞭望》周刊原总编辑、高级记者)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