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1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没有“双11”的年代 我们有供销社


    

  “双11”,当你点着鼠标,目不转睛地秒杀时,或许家里的老人却回忆起曾经的供销合作社。在那个年代,供销合作社俨然就是老一辈心目中的“购物圣地”。30年前,吃的、穿的、用的……几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销合作社去买。

  不管在哪个乡镇,供销合作社总是在集镇最繁华的那条街上。在墙上,你也总能看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红漆标语。供销合作社曾是那个年代的“红人”,时境变迁,岁月的洗礼,改变了她的容颜……

  当年“红人”

  在过去,几乎每一个地方的中心都有一个供销合作社的门市,里面供应的东西应有尽有,农业生产资料(化肥、豆圈、镰刀、锄头等)、日常用品(布匹、搪瓷脸盆和口杯等)、文化用品(作业簿、铅笔、橡皮等)、食品(面条、红糖、白糖等),还有好多好多……总之,在当时的消费水平下,供销合作社门市几乎能够满足村民的一切物质需求。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供销合作社的记忆,更多的是门市柜台上摆放的那些玻璃罐子的零食。房檐下是鲜红的8个大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屋里用水泥砌出的柜台把整个屋子圈了一圈。柜台里排列着五颜六色的商品,从西向东分别是布匹、鞋子、毛巾、香皂、脸盆、暖壶、文具、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一年四季,这里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晌午了,会有老大娘、小孩拿个空瓶子花上八分钱买一斤醋,傍晚又会有大叔大婶来买半斤点灯用的煤油。

  逢年过节时,县城的姑娘媳妇们成群结队来看花布,反复挑选后凭布票扯上几尺三毛或四毛多钱一尺的布料,盘算着请哪个巧手的婶子或大嫂帮着做成衣服。年前年后,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得了压岁钱的孩子们一天几趟地往这里跑,一会儿买几个花炮,互相比着看谁的响,哪个飞得高;一会儿又买一毛钱的糖块,一块一块慢慢地省着吃,那些花花绿绿的糖纸舍不得扔掉,就夹在书本里当书签。

  供销合作社曾经有六大门市,分别是生资门市、日杂门市、百货门市、副食门市、回收门市和土产门市。 当时很多人认为进供销合作社就是端了金饭碗,但是工作很累,供销合作社门市8点上班,中午不休息,晚上八九点才下班,繁华地段的供销合作社甚至会忙碌到10点多。

  那时候,可以在供销合作社买到自行车、书、缝纫机、鞭炮、水瓶、镜子等生活生产所需的一切东西。

  “以前供销合作社卖的锄头比现在普通的锄头扎实得多,大小都有,针对体力、身高的不同,还专门分了男女款。”老人们回忆说,供销合作社提供的产品质量是最值得信赖的,根本不存在“假货”。

  一路变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开始出现,供销合作社这个雄霸全中国的农、商、产霸主渐渐被蚕食,供销合作社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也悄然淡化。以前在乡村的代销店、供销合作社,渐渐被许多小卖部、批发部代替,人们买东西再也不用专门跑到供销合作社去了。

  各种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供应票开始取消,改革开放后,凭票购物的时间没有延续很久。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布票、木炭票、糖票被取消。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放开粮价,取消粮票。粮票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度曾因供给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等而在流通领域呼风唤雨的供销合作社,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经济效益逐年下滑,开始逐渐支离破碎,门可罗雀……

  199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1995年5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总结了1954年以来,特别是1982年以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后的改革方向。

  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要求,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坚持为农服务的发展方向。

  截止到2011年底,十八大召开前,供销合作社已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377个县级社、2万多个基层社、 28.68万个基层经营网点,创办6.7万家专业合作社、24万家综合服务社和1.6万家各类协会的庞大的组织体系,而且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015年11月,“供销e家”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各地积极打造供销县域电商中心。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供销合作社又将独领风骚。                    

(综 合)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