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个角度看当前银行经营不利局势,并非全是坏事。银行利润下降从宏观方面来讲,是向实体企业让利的一种表现,让实体经济“休养生息”,有利于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10月底,21家A股上市银行2016年三季度经营业绩全部出炉:5家国有大行除中行净利润增速超过2%外,其他4家的净利润增速均在1%左右,而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都没超过10%。与此同时,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在攀升,资产质量拐点未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跌破或逼近150%的监管红线。
从季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银行业经营已进入艰难时期,而且这种经营局面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然而,如果换个角度看当前银行经营不利局势,并非全是坏事。银行利润下降从宏观方面来讲,是向实体企业让利的一种表现,让实体经济“休养生息”,有利于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当前看,至少可在四个方面体现这种作用:
首先,催促商业银行不再拘泥于传统经营模式,加快经营转型。商业银行出现当前这种经营态势,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反作用于经济的银行业应不再拘泥于传统经营模式,而应开动脑筋,积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包括收缩资产规模、优化信贷结构、转变信贷支持方向、合理布局机构网点,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扩大科技设施投入,走“扁平化”发展之路,把经营重心转向到支持实体经济上来,克服盲目追逐高利、高回报不良倾向,稳扎稳打,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开创一片经营新天地。
其次,促使商业银行不再坚守原有信贷经营模式,加快信贷转型。商业银行陷入当前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困局,与此前高度受制于中国产业经济格局及自身经营理念密切相关,要尽快跳出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变差的怪圈,最好的办法就是围绕中国产业经济转型和升级做文章,把信贷资产从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及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产业项目中抽离出来;并从骨子里改变“重国企轻民企”的理念,做到“一碗水端平”,将更多资金向中小微实体经济倾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确保信贷投放质量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把经营重点转向到中间业务上来,继续做大做强资产托管、代客理财、代理保险、理财产品、信用卡、电子银行等业务产品,并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继续加大对交易型债券、外汇挂钩产品等产品的推广与配置,不断提高综合化能力和综合化板块对利润的贡献度,为自身创造更多非利息收入、增加盈利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促使商业银行不再走资本高消耗经营模式,加快资产转变。商业银行今天的经营局面,与盲目走资本高消耗信贷扩张之路存在很大关系;商业银行要摆脱不利局面、降低经营风险,应走低资本消耗的轻资产业务扩张模式。目前,除搞好中间业务之外,应把经营重点放在不良信贷资产处置工作上,有效遏制拨备覆盖率持续下滑,止住经营方面“出血”:
一是要对产能过剩行业,严格实施名单制管理,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做到“有保有压”;在客户和行业选择上,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风险较低的行业,包括房产按揭贷款、债券投资等,压缩过剩产能、限制性行业和不良贷款率高的行业的贷款规模。
二要在负债业务更趋主动性和多元化,资产业务更注重结构调整和策略创新,这一切将对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形成有利影响。
最后,催促实体经济抓住银行转型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目前而言,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准确把握当前银行所面临的经营困局及急于转型的客观现实,结合供给侧改革及国有企业改革,主动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去产能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扩张规模和速度,使自己成为吸引银行信贷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支持;并利用债转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优化股权结构,减轻债务负担,加大去杠杆力度,使自身能轻装上阵,渡过经济艰难时期。同时,讲究诚信,防范发生各类道德风险,杜绝任何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交流协作,构筑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共同打破当前经济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