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国内到国际,做强中国化肥

□ 本报记者 贾然然 胡泓林 蒋 政

    面对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新形势,化肥生产、流通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了供给侧改革,从国内到国际实施战略布局,尤其是在肥料标准制定、国际化战略方面稳步前行,并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强强联手等大手笔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之路,以寻求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现如今,做大做强中国化肥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了中国化肥企业共识和执着行动。

    标准化:

    在化肥行业掀起一场品质革命

    做大做强中国化肥标准先行。今年,在肥料标准制定方面,不仅发布了多项行业、国家标准,而且还突破自我,主导制定了两项肥料国际标准。目前,无论是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者是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往往能看到企业参与的身影,充分印证了“接地气”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行业创新持续发展。企业的参与不仅能够代表基层发声,企业发展得到认可的同时,在运营过程中多了一层约束和自律意识;此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也提升中国化肥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标准先行提升化肥品质

    今年,我国出台了多项肥料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2016年1月1日起,有机肥按《有机肥料》(NY525—201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18877—2009)、《生物有机肥》(NY884—2012)标准执行;7月1日,工信部出台了《尿素-硝铵溶液》(HG/T4848-2016)、《农业用硝酸铵钙》(HG/T3790-2016)、《硝基复合肥料》(HG/T4851-2016)和《农业用硝酸铵钾》(HG/T4852-2016)4项硝基肥行业标准,在行业内轰动一时;由金正大集团参与起草的《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及《肥料和土壤调理剂分类》两项国家标准获批通过,并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由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一批肥料产品国际标准:控释肥国际标准、《水溶性肥料通用要求》国际标准正式在全球范围内颁布、实施……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表示:“中国是化肥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强国体现在技术、生产、贸易和标准等方面,尤其标准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纵观近几年出台的肥料标准,不难发现,从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尿素硝铵溶液到控释肥、水溶肥都有了相应标准,这预示着我国肥料标准的制定顺应减肥增效的发展目标,与“绿色、生态、环保”的施肥理念不谋而合。此外,曾经参与两项国际标准制定的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刚表示,今年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肥行业也要适应时代发展,提升品质、转型升级,可以说供给侧改革对肥料标准的制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诚然,标准的制定是肥料进入市场的第一关,标准所规定的养分含量以及施用方式是生产企业最重要的参照物,与市场中的肥料质量直接挂钩,可见标准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投入到标准制定队伍中,表明在化肥行业一场品质革命正在掀起,肥料品质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拥有品质过硬的肥料,我国化肥才能逐步走向国际,真正实现由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

    因企业参与而更“接地气”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的发展理念在肥料行业广为流传,国内肥料生产企业在做好产品的同时,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肥料源头把控——肥料标准制定。从起初的行业标准上升到主动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将对规范肥料生产、销售、贸易、研发、质量管理等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化肥质量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曾表示,国家级别的肥料行业标准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行业标准的出台更多的是为鼓励行业发展创新,而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是生产企业表达自己产品特性的大好机会。

    近些年我国对肥料标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今年我国相继出台几项重要的肥料标准中都能看到企业参与的身影。而《中国农资》也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参与制定的企业,并记录下企业参与制定的心声。据了解,《尿素硝铵溶液》(HG/T4848-2016)是由河南晋开、江苏华昌、四川美丰化工联合起草;《硝基复合肥料》(HG/T4851-2016)国家标准是由金正大、金象赛瑞、江苏华昌共同参与……参与制定的肥料企业均是我国肥料行业的佼佼者,他们表示,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向行业全方位展示企业产品,增加企业的权威性及知名度,还将站在行业高度解决肥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有了企业的参与,能及时将肥料研发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完善、修订肥料行业标准,使得标准更加贴近市场、接地气。

    此外,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紧跟时代走向,并有力地反映了我国肥料行业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了解,由金正大集团参与起草的《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及《肥料和土壤调理剂分类》两项国家标准获批通过,并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金正大相关负责人表示,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将对规范肥料和土壤调理剂的生产、销售、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对行业产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壤调理剂快速推广及化肥零增长目标达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升中国化肥国际话语权

    “近些年,我国对肥料标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中国肥料行业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世界需要中国的声音。”标准是协商的结果,代表着趋势与方向,代表着世界技术进步水平,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正努力加速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张晓刚曾表示,我国肥料行业发展迅猛,各大肥料企业竞相抢占新型肥料市场,众多新型肥料产品琳琅满目,肥料市场鱼龙混杂,所以到了这一阶段,我国要用“标准”来规范发展行业中不和谐、不科学的问题。

    今年,我国主导制定的肥料国际标准一经颁布便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中国风”。8月25日,在京召开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研讨会”上传出喜讯:由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一批肥料产品国际标准——控释肥有了国际标准,填补了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的空白。控释肥国际标准颁布实施落地有声,尤其在我国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借标准国际化这一“东风”为我国化肥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输出、产能合作、贸易往来等方面孕育了新的机遇,提振了行业发展信心。

    不得不提的是,由云图控股(原新都化工)参与并主导起草的《水溶性肥料通用要求》国际标准于今年3月份在全球范围内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2016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又一大动作。国际水溶性肥料标准的颁布,是我国肥料史上的又一次创举,从生产源头上树立标杆、有助于净化市场,提升我国肥料“软实力”,标志着我国肥料发展得到世界瞩目和认可,在做大做强肥料行业的道路上又成功迈进一大步。

    两项国际标准颁布的消息一经发布,让业内为之一振,为低迷的化肥市场平添了信心和希望,也为中国化肥制造增添了自信,然而,标准背后的故事并不轻松,更令人深省。“国际标准经过多次讨论、审议、修改、投票等艰辛过程,其中有妥协也有坚持,作为中国主导制定的第一批肥料产品国际标准终于颁布了,实属不易。”作为控释肥国际标准制定召集人、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刚感叹道。

    相信,未来在有关部门以及企业的齐力推动下,无论是酝酿制定中还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更多国际标准都会在一次次博弈中尘埃落定,终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化肥国际话语权。同时,随着化肥标准制定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将在化肥行业掀起一场品质革命,中国由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国际化:

    在世界舞台上自信迈步

    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快速接轨。对农资行业而言,中国企业羽翼渐丰,逐渐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在全球化肥市场激烈碰撞,国际化肥企业重铸格局的当下,中国化肥企业正以学习的心态和竞争者的身份加入游戏。

    引入先进技术、加大出口力度、开发境外资源、拓宽海外渠道,中国化肥企业在2016年打出一套海外“组合拳”,表现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国制造”的强烈愿望。中国化肥企业参与跨国合作,既是在经济低迷形势下克服困难度过危机的一种选择,更是企业坚决投身全球化浪潮的勇敢抉择。

    化肥出口  用品质征服国际市场

    近年来,国内化肥产能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国产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基础肥料以可靠的质量和稳定的供应能力,始终受到国际市场好评。在南亚、东南亚、南美,在日本、加拿大等高端市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国化肥的身影。

    2016年3月,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宜昌新洋丰收到澳大利亚农业部颁发的出口澳大利亚化肥供应链一级资质证书。新洋丰认为,既是对公司实力的认可,同时也对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水平。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国际与国内产能过剩的加剧,传统肥料的出口之路越发艰难。在此背景下,中农五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产品上开拓创新,研发出质量过硬、深受市场好评的新型肥料,并且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将产品远销美国、巴西等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肥料的“质造”能力。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副总裁张旭宏表示:“对于中农集团来说,下一步将注重经营国际化业务,在集团出口业务和出口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办事处、代理处,提供完善服务、扩大国内品牌影响力。”

    此外,国内龙头农资流通企业安徽辉隆集团以直销模式走出国门,将销售柜台延伸到海外,并在澳洲建立了分公司,为流通企业国际化探路。

    资本输出  构建国际化战略布局

    产品出口只是参与国际市场的最基本形式。在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资本积累,中国化肥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单纯输出产品,而是主动选择海外并购,希望以行业多元化、产业全球化、技术高级化战略打破现有发展僵局。

    2016年7月,金正大集团出资1.1亿欧元收购德国康朴公司100%股权,中国化肥行业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顺利完成。可以说,这一标志性的收购为后来者提供了成功样板。对于中国化肥企业而言,国际化进程主要受制于品牌和渠道。而对外并购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海外渠道,为全球扩张铺平道路。同时,把欧洲先进的特种肥料技术引进中国,有利于提升化肥利用率,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先进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普及推广。

    通过收购康朴等国外企业,金正大在欧洲拥有了本土化技术、品牌、团队和营销渠道,对金正大在产业链延伸、产品线丰富、服务转型升级、国际市场开发、国际品牌塑造等方面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酝酿多年的国际化战略完成关键一跳,跻身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也为中国面临挑战的农业和走向全球的化肥行业开启了转型新通道。

    国内化肥生产巨头湖北宜化集团也计划在非洲建设化肥企业,预计在未来5—10年将其打造为主要产品输出地。同时,宜化还将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工厂,让“走出去”战略持续推进。

    跨国合作  资源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中国化肥企业而言,跨国合作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产品技术研发实力,有利于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掌握境外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针对我国钾肥供求缺口大的突出矛盾,到国外勘查开发资源、建设中资企业海外钾肥基地,成为解决我国钾肥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以中农矿产、四川开元、云天化中寮、中国水电矿业(老挝)钾盐有限公司为首的海外找钾“第一梯队”一直为此不懈的努力。其中,四川开元集团于2008年在老挝寻找钾资源,同时成立老挝开元矿业有限公司进行开采和加工钾盐矿。目前,老挝开元氯化钾产品已经销售至越南、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泰国、日本等国家,同时也反哺国内市场,增强了我国钾肥进口的话语权。

    国内化肥工业娇子云天化集团在国际化发展上也不甘落后。2015年底,云天化与以色列化工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由云天化提供优质廉价的原材料,以色列化工帮助云天化引入技术及管理层面的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转型升级。这次合作是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的结合,对促进云天化集团全面深化改革、改善资产结构、加快云南磷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农资企业身处国际化发展的春天。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中国化肥企业应当在合适的时机主动开展境外合作,把国外的品牌优势与中国的成本优势对接,为国产优质农资产品的全球输出打通道路。从中国全球化竞合浪潮中,我们既可以读到中国崛起的强烈信息,也需要提醒自己:全球化是一场强者的盛宴,赶赴盛宴的时机很重要。对国际市场来说,中国人唱主角的大戏就要到来,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历史大幕拉开的瞬间能够闪亮登场。

    规模化:

    在整合并购中做大做强

    我国化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规模化的革命。

    面对市场行情低迷触底,农民规模化经营步伐趋快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化肥企业选择大联合,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厂商合作,抱团取暖;收购兼并,规模化经营;跨领域整合,布局大农业。无论是同业整合互补,还是延伸产业链的跨行业并购,化肥企业选择突破自我,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中做大做强。

    厂商联合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市场寒冬,抱团取暖成共识。5月5日,湖北宜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共同开拓云南农资市场达成重要共识,将充分发挥宜化集团的品牌、质量和资源优势,发挥云农股份公司的仓储、物流、网络、资金和人才优势,实现资源整合。

    时隔不久,类似合作再次上演。5月27日,湖北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就化肥生产及销售渠道建设等展开全方位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减少发展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形成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共同做大市场。

    而厂商共建,则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力度。4月下旬,中农控股和山东春雨肥业有限公司建设的百万吨腐植酸螯合肥生产基地战略合作正式起航。双方将在品牌、技术、渠道全方位合作,利用优势互补的销售团队、农化服务共享平台,用综合产品与综合服务,达到与农户面对面有针对性服务的目的。

    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晓霞认为,厂商之间的整合、合作与共建,一方面可提高企业在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优秀的资源向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操作经验的企业汇聚,将提高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多位业内人士赞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厂商之间的合作内容日趋紧密,合作方式更加丰富,这对整个行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是有益的。

    合作共赢  探索扩张新模式

    强强联合,探索扩张新模式,最终寻求共赢,也逐渐成为化肥企业之间合作的策略之一。

    7月2日,根力多生物股份公司同瓮福集团签订意向性战略合作协议,受到了业界的强烈关注。磷化工的行业大鳄,缘何与新型肥料的领军企业走到了一起,成为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

    贵州瓮福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蒋华表示,瓮福未来10年的愿景目标就是专注于绿色生态,精于化工、化肥,致力于服务中国工农业现代化,引领战略转型。根力多生物股份公司是典型的新型肥料企业,在生物肥料的产学研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本次合作是趋势牵引,更是战略上的不谋而合。

    无独有偶。在6月13日,武汉飞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瑞辰祥生态肥业有限公司举行上市重组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打造富含中微量元素的新型复合肥料,并联手打造湖北中微测测土配方实验室,为有测土配方需求的地域提供富含中微量元素的测土配方肥料。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强强联手,既符合当下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又是化肥企业自身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并购来袭  迈向规模化经营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正在逐步被规模化经营取代。化肥行业处于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并购成为很多龙头企业选择突围的主要方式之一。

    8月3日,世纪阳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俄罗斯阿康在山东临沂递交签约书,受让俄罗斯阿康公司持有的红日阿康公司全部股权。完成后,世纪阳光拥有目标公司全部股权,并间接拥有红日阿康以及山东中富、临沂罗庄及临沂鼎瑞各约50.5%股权。

    这引起了行业内关于并购的新一轮讨论。业界认为,在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并购是农资行业洗牌的需要。此外,史丹利并购湖北中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六国化工以增资扩股方式实现对中元化肥的战略收购等诸多案例,进一步证实农资行业并购时代来袭。

    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庆认为,我国化肥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较低,行业内虽然不断涌现兼并案例,但规模并不大,尚未对行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不过,当下呈现出的趋势正在证明,未来的行业兼并将呈现多元化,并富有更多的市场色彩。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实现基础市场的扩张,迅速从局部市场扩张到全国市场,甚至是走向世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