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老的供销社 未了的供销情 征文选登


杨帆入户收集贫困家庭信息。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发〔2015〕11号文件印发后,供销合作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为农、务农、姓农”的要求,在推进综合改革中奋勇开拓创新、甘于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赞歌。为挖掘、整理、宣传广大干部职工继承优良传统、践行为农宗旨、投身综合改革的生动成果,集中展示全系统干部职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供销合作社文化,汇聚和形成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了“不老的供销社,未了的供销情”主题征文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系统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表达了对供销合作社、对“三农”的深厚感情。从本期开始,本报每周二在A8版选登部分征文来稿,欢迎系统内外干部职工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hzjjxw@163.com

    进取不息·供销人 

    脱贫攻坚  舍我其谁

    ——“第一书记”杨帆的供销合作社人支农扶贫路

    □  宋启国

    九月,秋高气爽。在贵州省福泉市黄丝镇黄丝村新庄,一片繁忙景象。

    自从来到黄丝村担任第一书记,杨帆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转转。2015年3月,福泉市委根据福泉市社在黄丝江边发展产业园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将黄丝村“脱贫攻坚,圆梦小康”任务落到福泉市供销合作社,时任福泉市社副主任的杨帆挑起了扶贫重担。

    杨帆于1968年7月出生于贵州省远近闻名的古城福泉。从中学老师到一名基层领导,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接近他,从他身上能感受到侗族人的质朴、豪爽,言行上时刻体现着一名供销合作社人的踏实、敬业。

    对症下药  助农致富

    “群众利益无小事,想要成就大事,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这是杨帆一直遵循的信念。他来到供销合作社后,从编制市社 “一抗三保”实施方案到基层网点下发书面通知,再到搞好粮油、蜡烛等生活资料的储备以及完成基层社和各网点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等,都尽心尽力去做。

    杨帆在正式入驻黄丝村的当天就召开了脱贫攻坚专项工作会议。会议不仅布置了工作任务,更强调了工作纪律,提醒驻村工作队员从思想上迅速融入工作。在2015年3月11日、12日,他就率领工作组走访了黄丝村18个村民小组。

    在调研黄丝村老院坝组时,杨帆得知:由于高铁建设的人饮工程存在质量问题,现已损毁无法使用,村民不仅不能再种植水稻,还存在吃水难问题。他及时安排驻村工作队员做好群众工作,同时建立了工作台账,向当地政府汇报、与水利部门联系、和施工方协商,大家协同配合,解决了该组的水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大冲组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他又出面与市供排水总公司联系修建了高位水池,解决了黄丝片区5000多人长期存在的饮水问题。

    从驻村当天开始,他就总是东奔西跑,不辞辛劳地为驻村农户谋取福利:协调市水务局资助老罗寨组价值3万元的水管1900米,帮助群众建蔬菜基地喷灌系统;协调市发改局投资25万元,在大水桥组、下院组建设1650个农灌沟渠和一道拦水坝;协调市农工局,争取到省、州人工养殖价值3万元的放流鱼苗18万尾到江边进行鱼苗放流。在2015年4月13日,他亲自为14户帮扶户送去价值2万余元的化肥以助他们开展春耕生产。

    在黄丝村,养殖业是村民赖以生存的主业。但是,疫病防治知识、养殖经验的缺乏以致养殖规模上不去是村民难以致富的一大症结。为消除动物病死率较高这一“病灶”、 提升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水平,让畜牧养殖业真正成为致富手段,驻村工作组多方联系,在2015年4月14日,邀请到了福泉市农工局畜牧兽医专家到该村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现场培训会,30余名养殖户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黄丝村养殖户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全面推进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保障养殖户增产增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培训会结束后,杨帆向村民们承诺,他将继续当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牵线人”,尽力解决老百姓致富路上的绊脚石,为黄丝村顺利奔赴小康“搭好桥,铺好路”。

    在推进扶贫工作进程中,他发现要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脱贫,必须有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在他的努力下,黄丝村成立了贵州福蕴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新庄菌业农民产业合作社。2015年,黄丝村以省级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村补助资金80万元为基础,采取公司融资委托代建方式,投资210万元修建了40个民族风情农家乐经营摊点和7000余平方米的硬化场地。公司还收购了江边景区内群众自己经营的游船和自行车项目,由公司投保,交给村里的贫困户参与管理。而新庄菌业农民产业合作社则重点引领贫困户发展食用菌(香菇、木耳)产业。为了让合作社迅速成长起来,杨帆又引进了贵州永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双方共同合作发展,从而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和贫困户三方共赢。

    多动脑筋 快速致富

    农村要圆小康梦,路是关键。近些年,黄丝村在改善村民出行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因为经济基础薄弱,还有不少村组道路崎岖不平。杨帆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20万元资金完成了下院组干庄村寨的公路建设。接着,又完成了沙场至干庄段666米的道路建设以及黄丝长江组、新庄组道路的硬化。

    道路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近年来,在全市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黄丝江边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黄丝江边景区的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等影响环境的问题十分突出,景区每天的垃圾可达500斤—1000斤。之前,垃圾都是运至小寨组的路边进行原始的堆放处理。这样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并且小寨组路段为“大水仙山”旅游开发项目的入口,这对项目的实施也非常不利。

    针对这一情况,杨帆积极协调市社、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出钱出力打造江边景区环境。市社先出资1.4万元制作了2个垃圾斗,并计划每年出资1.6万元(清运成本价)用于垃圾清运;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将垃圾运至福泉生活垃圾场进行处置,使江边景区的垃圾处置实现了无害化。

    2016年4月,杨帆从驻村回到市社后,又风风火火投入到了电子商务建设中,利用电商进一步帮助村民脱贫。他与“贵农网”、贵阳银行多次磋商,达成了合作建设协议。他一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市社职工对电商从业人员强化宣传教育,从思想上引导他们重视电商,帮助他们通过互联网把农产品卖得好、卖得快、卖得远、卖出价格,增强他们对电商发展的信心;一边利用“贵农网”建设的机会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消费习惯,通过“贵农网”买到更实惠、更便宜的生产生活用品。目前,福泉市社已在全市8个乡镇、办事处建成了30个电商服务站点,并已整合成为农民提供金融、保险、彩票、代收代缴费、农技等服务的综合服务点。

    杨帆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体现了他对群众的感情、对供销合作事业的忠诚。用他的话说:“脱贫攻坚本就是供销合作社的分内工作,更何况我是供销合作社的一份子。脱贫攻坚,舍我其谁”!

    (作者单位:贵州省福泉市供销合作社)


 

    泸西供销情怀

    高歌轻颂·供销情

    □  李丹

    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一个在“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支撑下,

    艰苦创业的供销合作社人。

    我经历过和煦阳光,

    也经历过暴雨倾盆,

    但我矢志不渝,

    一直坚守在服务“三农”的岗位上,

    为供销合作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破浪前行。

    三十年的探索,三十年的改革,

    供销合作社人的面貌焕然一新。

    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新型体制,

    以“开放办社”的理念,

    建成磐江万头生猪养殖场,

    午街铺千吨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县城综合农贸市场等实体,

    引入了蛋鸡养殖、蜂产品和火腿加工销售等新手段,

    新型供销合作社正在崛起!

    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在推进供销“二次创业”的历史进程中,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勇当“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者。

    完善现代乡村流通网络服务体系,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优化农资经营服务方式,

    从“卖产品”到“售服务”延伸,

    以网促销,改善农村购物环境,

    培训新型农民……

    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借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春风,

    激发内心动力,坚持为农服务方向;

    实施项目兴社,盘活社有存量资产;

    拓宽服务领域,供销农资实现网上购。

    供销综合改革壮大了企业经济实力,

    夯实了企业与农民“鱼水深情”。

    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成长。

    一年一度的生日,

    我总会收到工会如期而至的生日蛋糕,

    还有深切的问候。

    当生病住院、生活遇到坎坷,

    同事的关爱、领导的激励、集体的温暖,

    总会在我的心间,

    荡起阵阵温馨的涟漪。

    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多少前人先辈同仁楷模,

    为振兴供销事业,

    呕心沥血、兢兢业业。

    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一名普普通通的供销合作社人。

    在这样的行业里成长,

    我学会感恩,

    只因供销这个大家庭养育了我;

    我懂得回报,

    只为共同开创供销合作社的美好明天;

    我甘愿付出,

    我对供销合作事业厚爱挚深。

    为再铸供销新辉煌、再谱供销新篇章,

    让我们携手并肩、同心同德,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行业的泸西供销合作社人。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供销合作社)


 

    魂牵梦绕·供销社

    谦虚躬耕  无愧时代

    □  陈希舟

    我人生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是在供销合作社。虽然后来我离开供销合作社从事其他行业,但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那些年,奠定了我职业生涯良好工作作风的基础。所以对那段工作经历难以忘怀,又心怀感恩。

    70年代末,和我一样参加了上山下乡活动的知青,国家都分配了工作。我接到通知,被分配到广东省潮阳市贵屿供销合作社。贵屿,东与谷饶镇、铜盂镇接壤,西与普宁市交界,南与陈店镇、司马浦镇相望,北与金灶镇相邻,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在这里,民风古朴,民众吃苦耐劳,并多喜爱文艺收藏雅韵。每年一次的“街路棚”民俗文化活动,绵延二三里,展出的古今著名书画家作品琳琅满目,别有一番墨韵文情。贵屿供销合作社也是个“了不起”的单位,它是汕头地区供销合作社农业学大寨支农先进单位,经常有新闻记者来采访。

    在贵屿供销合作社,我主要负责资料及组导工作。写资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既要了解供销合作社的工作,还要紧跟形势、吃透精神,而且每月必须汇报,我就经常要跑到铜盂镇、谷饶镇、峡山镇等地参加集体汇报。有时遇到下雨天,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也必须及时赶到。最怕不过关,重新回炉,所以心弦常常绷得紧紧的。组导则主要是负责仓储管理及组织劳动竞赛、检查评比。比如评选先进组站、先进门市、发放“流动红旗”,还负责社员股金的登记、管理、发放,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

    在计划经济年代,许多商品都很紧缺,需凭票供应。供销合作社因为是独家生意,生意颇好。当时农村是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供销合作社设有生产、生活、工业品等服务站,门店遍布全公社各个角落。而在人数比较多的大队,供销合作社还设有代购代销店,即“双代店”。这些“双代店”是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产生的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新生儿”,职员多由大队推荐,供销合作社审批,大都是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双代店”方便了群众购买生产、生活用品,还帮助农民代购代销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双代店”一般都是早开门、晚关门,群众随到随买随卖,为供销合作社架起一条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对繁荣当时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不渝坚持的方向。令我最为难忘的是有一年,我被抽调到东洋大队驻点支农,同去的还有县供销合作社的一位副主任、基层股长及秘书股副股长。我们进驻大队后,与当地干部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白天到田边指导生产,夜里听稻田里此起彼伏的蛙声。我们经常列席大队党支委会,同村委一起研究农业规划、种植品种、产品收购、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等问题。我们驻点的大队平均每人五分地,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单一。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引进了蘑菇、草菇栽培技术,设立常年收购点,提供产购销“一条龙”服务。为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我们还研究出了间套种方法。在柑园边、薯畦里、田埂上、水沟旁和四旁五边地种植薏米、黄麻、红麻籽、香蕉、烟叶、竹子等,以此来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带领大队闯出了一条多种经营的路子。此外,我们还上门搜集农民的意愿,按照他们的需求,供应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及中小农具,支援他们春耕及双夏生产。

    为了提升为农民服务的力度,供销合作社还组织了“货郎担”,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组织下乡到偏远的龙港、渡头摆货摊,还开设灯光夜市。这些方式既增加了营业收入、方便了群众,又支援了农业生产。利用走街串巷的时间,我们会上门收购农产品、上门送货,挑灯运种子、送药到医疗卫生站、送日常用品到田头。这些都像电影一样,常常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以消散。

    想当年,每当秋收冬种以后,我就跟生产站的干部职工,分头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春耕生产的具体情况、摸清需求、清仓查库,对能自行加工的尿桶、绳索、扁担、锄头柄等则组织加班加点,安排加工生产。对当地货源不足的竹片、竹筐、竹箩等组织人员到丰顺、大埔采购,再把杉木、杂木、铅线等拨给12个农具维修站,及时支农。

    供销合作社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讲价钱”,能挑一百不驮八十。不管包揽多少、不管干啥,干就要干好,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的工作态度对我整个职业生涯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即便已经离开供销合作社多年,我依然牢记。只有谦虚躬耕,老老实实做人做事,才会有收获、才无愧于时代。我深深感悟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贴近生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

    回首往日,支农为农的光荣历程犹如昨日;展望未来,广阔的农村大地,更需要供销合作社发扬优良传统,再现风釆。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市人民检察院)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