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1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县域为基 全国互联
农村电商生态孵化进行时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10月20日,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在英德市召开。期间,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戴海涛作了题为《以县域为基础全国互联的农村电商生态》的主旨培训。

    培训中,戴海涛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供销e家”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全国一张网”的总平台,是实现供销合作社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供销合作社成为政府农村工作重要抓手的重要途径,是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实现深化综合改革、恢复健全基层组织的重要推动力。

    那么,站位如此重要的供销合作社电商平台领军者,与众多供销合作社电商平台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市场空间呢?

    戴海涛从网络零售市场占比及交易规模、网络用户规模及移动网购交易规模、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B2C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等几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据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3141.9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43.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8%,较去年同期提高3.4%;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较去年同比增长15.1%;移动网购交易规模达到16070亿元,同比增长90.8%;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于去年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94.3%,而今年上半年已达3120亿元,预计年底将达6475亿元。他表示,面临市场和资金的窘境,电商这片红海当前已进入整合期,部分中小电商已在创业路上纷纷退场,电商又开始进入“洗牌季”。

    基于此,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商有何优势,又能否突围?

    他指出,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及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一是“农”味足,“服务”特色强。“供销e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上线产品以农副产品、农资机具以及农民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服务以农化、农技、庄稼医院、测土配肥、土地流转、普惠金融等农民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为主。二是立足农村,重点布局县域电商生态,差异化竞争。“供销e家”将立足于把经营主体下沉到县域,充分推动本地生活、本地零售生态线上线下融合,切实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交易方式多元化。“供销e家”将利用平台上各省、各县的互联互通,加快推动跨区域的B2B业务,在农产品主产区或者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以及农特产品电子交易中心。

    戴海涛强调,供销合作社系统要把这种核心竞争力及差异化竞争优势利用到极致。因此,“供销e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搭建“以县域为基础、全国互联的农村电商生态”,即通过“供销e家”全国平台、省级运营平台、县区级运营平台三级运营模式,以“互联网+供销社”合力深耕中国最有价值、最具发展前景、深耕农村大市场。具体而言,“供销e家”将秉持三大战略性原则:一是全国平台搭系统做服务,地方平台抓运营做生意。即“供销e家”搭建电商平台承载全国的运营系统,进行技术、服务、数据等的全方位支撑,在地方以县域为中心培育地方农村电商生态圈的小平台。二是前台“千县千面”多样化,后台统一结算统一数据一体化。即“供销e家”由全国平台集成各种优质的为农服务业务模型,以模块化的方式将业务推送给县域运营中心,前台界面围绕本地县域业务呈现,后台支撑则是结算、数据等的统一。三是公益性与市场性并重。“供销e家”承接了国家农村电商发展政策落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推广、保障城乡居民食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公益性任务,同时又要作为流通企业形成自身盈利模式。

    谈及发展规划,戴海涛指出,“供销e家”将在今年重点打造100个县级运营中心,建成3万个基层综合服务网点,计划三年建设和改造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30万个基层综合服务网点。

    同时,“供销e家”还将在系统传统业务板块转型升级,重点围绕农资、再生资源等优势产业,与系统内龙头企业合作打造垂直专业电商平台,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强系统优势产业在行业的领军地位。

    培训中,戴海涛还就2016年供销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惠农工程项目的内容、目标、投资路径等内容进行了详解。他说,项目总体上要充分发挥系统和供销集团成员企业优势,以显著提升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三农”能力,倾力打造农产品和农村电子商务“国家队”为自身目标;以显著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社会目标;进而建设以县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基层综合服务网点为主体的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以“供销e家”为核心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建设以区域大宗农产品、特色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为内容的大宗和特色产品电子交易服务体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