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供销合作社罗村为农服务中心,笔者看到农民正在与农技员探讨田头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薛埠供销合作社主任刘罗平告诉笔者,这是服务中心为农户设立的“庄稼医院”,田间作物遇到疑难杂症,都可到这里找农技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让农民心甘情愿加入合作社,实效是前提。罗村的老李说,他家有8亩多田,以前收成好坏全靠天,除去农药化肥等投入,一般1亩田1年能赚500元,已经了不起了。“现在,8亩多田全部转让给了合作社,每亩每年租金800元,我自己还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拿近1800元工资,太划算了。”
这是薛埠镇供销合作社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实现二次就业的一大新举措。据刘罗平说,仅罗村,就有600多亩土地进行流转,流转的土地由专业合作社采取“大托管”方式,对稻麦等经济作物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并冠以“茅山竹海”品牌实行统一销售。
在朱林镇供销合作社,笔者了解到,他们用“基层社+农合联+村委+专业合作社”融合方式,帮助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朱林供销合作社主任兼朱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李林芳,从2013年10月起一肩担两职,这也是区供销合作社创新治理机制、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个尝试。李林芳说,由朱林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的朱林镇“农合联”,已为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开展培训150多人,提高村民种植、养殖技能和市场营销水平;推荐“惠农”贷款520万元,并通过基层社为“绿坛蔬菜”和“金土地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获得农综开发项目扶持资金200多万元。
“基层社+”模式,是常州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一种尝试。他们从五方面展开行动。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联合社资源更多投向基层社,出台激励政策,调整管理模式,制定基层社改革发展计划,开展“社社到”督查活动。二是创建“三体两强”示范社。对实力较强、运行较好、为农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基层社,按照自主经营实体、农民社员主体、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和综合实力强、为农服务能力强的要求,全面升级做强,建成“三体两强”示范基层社。三是改造薄弱基层社。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资、自筹资金、吸纳社会资本、农民社员入股等多种方式改造提升薄弱基层社,巩固服务阵地,拓展经营业务,扩大与农民的合作,增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四是探索试点“农综社”。开展打造以农民为主体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试点,发展生产、供销、消费、信用、土地、教育等合作,探索农民以不同形式加入,落实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五是着力拓展基层社经营服务领域。鼓励基层社与农资等涉农企业联合,建办现代农业(供销)综合服务中心或农机、植保、劳务等生产服务类合作社,整合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和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对接全国总社、省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等领域,兴办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
(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