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人喝茶不崇尚高雅的茶道,不追求名贵的茶品,不讲究精深的茶艺,不附庸古朴的茶经,而总是精心营造出一种别有风味的喝茶氛围,让请茶者、献茶者、送茶者都为喝茶者吹去和谐的春风。与喝茶有关的民间文化有周庄民俗“阿婆茶”、千灯民舞“跳板茶”和周市民歌《送麦茶》,都以喝茶为载体,分别描绘出一幕幕迷人的和谐景象。
周庄民俗“阿婆茶”
请茶请来了和顺
昆山周庄早有“阿婆茶”的习俗。阿婆喝茶,本身就有不落俗套的新鲜感。旧时,遍布城乡的茶馆总是男性云集,而唯独周庄围席而坐的茶客是上了年纪的阿婆。
“阿婆茶”的举办形式是各家女主人轮流“做东”,广邀四邻,然后端坐一桌,品茶聊天。她们穿戴整齐,装饰花哨,富有江南风情和水乡特色。届时,东家把早已备好的“天落水”用瓦罐煮开,放进茶叶,喷香扑鼻,然后摆出盐菜、酱瓜、炒豆、蒸糕等土制茶点,供阿婆们品尝。她们边做针线,边喝热茶,家长里短地评头品足,聊乡里新闻,谈村里新事,将酸甜苦辣的情感融汇在粗茶土点中,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其乐融融,其味浓浓。往往从晌午聊到日头西斜,她们亲热投机,流连忘返,再约定下一次相聚的时间和地点。
“阿婆茶”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水乡妇女的和顺追求,将旧社会中“女不上桌”的陈规陋习彻底改变,让茶座上的“女当家”满面春风,扬眉吐气,一扫男尊女卑的旧习气,成为昆山茶文化中的独特创举。轮流做东,轮流邀客,又表现出一种新颖的邻里关系。席间常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为弱者同情,为恶者愤怒,还传播新闻,评论村事,或分享快乐,或分担忧愁。
“阿婆茶”搭起了和谐的聊天平台,引来了和睦的亲朋好友,生发了和善的谈笑风生,成为昆山茶文化书卷中独具魅力的一页。
千灯民舞“跳板茶”
献茶献上了和美
昆山千灯的民间舞稻“跳板茶”是水乡婚俗中精美绝伦的表演项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跳板茶”,顾名思义,就是在跳板上献茶,好像在平衡木上翩翩起舞,这是何等的高难、惊险!献茶者矫健,观茶者惊叹,喝茶者感动。小小一杯清茶,通过这种绝技敬献,充分体现出“新郎家”的盛情和厚意!
婚庆仪式上“跳板茶”的表演者大多是年轻男性,头戴青色礼帽,身穿棕色长衫,双手各托一只红漆木质茶盘,盘中各放一只五彩茶碗,内泡茶水,展示刚柔相济的腰功和翻弯自如的手功,充分张扬身体的协调性和笑容可掬的亲和力,通过翩翩起舞,茶杯纹丝不动,茶水点滴不泼,表演者热情洋溢,神采飞扬,令观者钦佩,常赢得满堂喝彩。这杯“功夫茶”是男方家献给新阿舅(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喝的礼节茶。为了表达对女方家的诚意,献茶者就在长长、狭狭的跳板(用于架在接亲船与河岸之间的木板)上起舞,足以将热情好客的气氛渲染得高潮迭起,对亲家的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由于在跳板上献茶较有危险性,后改在厅堂里的红地毯上表演。
献茶是司空见惯的待客形式,但昆山的献茶方式别具特色,以最隆重的舞姿敬献——翻转茶盘,三拜九叩,喝了这杯茶肯定终生难忘。虽然献上的是清茶一杯,但通过绝技敬献,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追求着未来的和谐。清茶一杯,憧憬和美,这杯茶将让一对新人永远回味。
周市民歌《送麦茶》
送茶送去了和爱
昆山周市民歌《田中娘子》因有较多送麦茶的内容,而被俗称为《送麦茶》。唱词具有浓郁的乡土味,通过“头上银钗,脚上花鞋,身穿红裙,头戴包头”的形象勾勒,可以感知这不是一位田中劳作的女子,而是一位穿梭在田间的持家娘子,她装扮花哨,去田间送情送爱。歌曲以“月”为序,其中六月份的一段词描绘了送茶时的生动情景——“六月里哎热烘烘,田中娘子打扮去担茶,出门挑起小扁担,送给哥哥吃麦茶,两眼看下巴”。你看,六月里骄阳似火,田野里酷热难当,一位打扮入时的农家女子在田中担茶,为汗流浃背的劳作人送去清凉,虽然只是家常的大麦茶(江南人常用炒焦的大麦泡茶,具有清香消暑作用),但送上的是一杯具有和爱之美的“解暑茶”,心上人感动得一饮而尽,看着他下巴淌满了茶水,吃得潇洒,看得也开心。农村中的示爱不用花言巧语,就用这杯“热中送凉”的麦茶,就让丈夫爱慕这位体贴入微的“田中娘子”,好似一股和风吹来,心中的甜蜜不禁油然而生。
这首《送麦茶》民歌是“民歌王”唐小妹传唱开来的,虽然她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但至今还在当地传承。《送麦茶》曲调轻快,词意生动,充满着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通过田头送茶的平常行动,让心上人喝个痛快,喝个酣畅,喝个牵肠挂肚,喝个魂牵梦绕。犹如清风扑面,引来了一场情真意切的感动——女送茶男喝茶、女送情男识情的爱恋场面。以“茶”为纽带,以“爱”为追求,营造着互敬互亲的幸福生活,这是昆山茶文化中的又一幅生动画卷。
“阿婆茶”“跳板茶”和《送麦茶》都是昆山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茶文化,处处渗透着和谐的意蕴,因此都成为各级“非遗”的保护项目。解读这些民间瑰宝,就能领略出通过喝茶而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其中,淡化了喝茶的内容,而强化了请茶、献茶、送茶过程中“和为贵”的炽热情感,都会感受到由和顺带来的亲切,由和美带来的陶醉,由和爱带来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