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供销金融杯”2015-2016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候选人物、合作社世纪巡展


雪蜜获“第44届国际养蜂大会暨蜂产品博览会”金牌。
金奖产品。

    战立新:十年守得蜂蜜“甜” 

    人物名片

    战立新,黑龙江省虎林市森蜜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他曾立下誓言——致力做世界最好的蜂蜜。为了实现这个誓言,他抓协会、建基地、创品牌、闯市场,用14年的时间让自创品牌“雪蜜”走向了世界。但是,这一切不是终点,他还要继续净化蜂蜜市场,绝不掺假、绝不放弃品质,将生态和健康带给全世界喜欢蜂蜜的人们。

    这是中国蜂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瞬间。

    2009年9月13日,“第41届国际养蜂大会暨蜂产品博览会”在法国南部小城蒙彼利埃市举办。

    战立新,黑龙江省虎林市森蜜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既不懂外语,也不懂国际规则,就是凭着东北人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他人的帮助下,硬是将合作社生产的“黑蜂雪蜜”递交到了第41届国际养蜂大会暨蜂产品博览会评审委员会。

    奇迹发生了!

    战立新向大会递交的雪蜜凭借优良的品质博得了大会评委们的“芳心”,一举斩获了大会银奖。这不仅是本届大会中国唯一获奖的蜂蜜产品,也是中国蜂蜜第一次在国际养蜂大会上获奖。国际蜂联主席阿斯格尔先生是这样评价雪蜜的:“这是中国峰业企业久违的殊荣。”

    为了这句久违的“殊荣”,战立新付出了太多太多……

    为了林农尊严

    地处中俄边境乌苏里江畔的完达山脉主峰神顶峰,虽然海拔只有831米,但它却是我国最早迎来日出的山峰之一,因此被誉为“东方第一峰”。

    生活在神顶峰下的林农或者伐木工人,在国家亟须木材的年代,他们的生活十分惬意。但是,随着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林区工人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绝不能守着金山受穷,端着金碗要饭!一定要让林区人民的日子更好一点,并且活得有尊严!”长期生活在神顶峰下、对林农有着深厚感情的战立新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为了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战立新把目光瞄准了神顶峰日出、云海、松涛“三绝”之外的“一宝”——神顶峰雪蜜。

    神顶峰雪蜜为天然椴树蜜,也是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的特色产品。它的特点是:自然结晶,洁白如雪,是我国少有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的高品质蜜中精品。

    神顶峰雪蜜为何具有与其他蜂蜜产品别具一格的珍贵特质呢?关键取决于它由蜜蜂酿造自然成熟,没有任何人为添加和高温浓缩加工,完整体现了蜂蜜的天然属性。结晶细腻洁白,甘甜润喉、口感绝佳,其回味花香的美妙感觉,令人身心清爽、爱不释口。

    谈及神顶峰雪蜜的研发过程,战立新感触颇多。他说:“蜜蜂不仅在自然界中采蜜授粉,维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而且发展养蜂业也能为当地下岗工人解决就业。同时,天然安全的蜂产品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价值,让我们的蜂蜜市场能多一点真的、好的产品。这是山里人致富的希望之路,也是消费者的健康之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我们当初创办合作社的初衷。”

    然而,为了惠及林农、福泽社会,大力发展神顶峰雪蜜这个朝阳产业,却让战立新吃尽了苦头,甚至是“四面楚歌”。

    历经发展“冰冻期”

    从2002年开始,战立新从抓协会、建基地,到创品牌、闯市场,一路跌宕坎坷过来,正当合作社即将实现将山里最原始的天然蜂产品步入市场、走出林区快速发展之际,神顶峰雪蜜却开始遭遇了让人苦不堪言的“冰封期”。

    战立新说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假冒伪劣打击。市场上蜂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导致蜂产品价格普遍较低,而神顶峰雪蜜生产成本要高许多,普通的市场根本无法接受。二是国际壁垒的打击。2004年欧盟禁运,导致国际贸易壁垒,国内蜂蜜无法出口,价格一落千丈,合作社上千桶蜂蜜一点也卖不动。三是社会认识误区打击。雪蜜是天然蜜,是自然成熟的,没有浓缩加工,所以很易结晶。这与商场上的液态、浓缩蜂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很多消费者没见过、没尝过,反而认为这种结晶蜜是掺糖的假冒伪劣产品。

    有一次,一位大妈到战立新店里询问蜂蜜的价格,发现比其他店的产品贵2元钱。她不分青红皂白地质问道:“你家的蜂蜜太贵了,也太黑了。”他对大妈解释说好蜂蜜与劣质蜂蜜营养价值差别很大。可是,大妈却生气地说:“不都是蜂蜜嘛,甜就行呗,能有多大差别?”面对这样的顾客,战立新显得很无奈。

    一直以来以诚信为先的战立新,一下子在别人眼里变成了“黑心”商人,这让他酸楚难堪。

    “由于害怕结晶雪蜜是掺假蜂蜜,那时候就连我们自己家的亲戚都不要我们送的结晶蜜。”战立新说起当年尴尬而痛苦的经历,仍然痛心不已。

    为了推销合作社上千桶滞销的雪蜜,战立新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住宅楼,一家三口挤在破旧的小阁楼里度日,几乎到了家破人亡的边缘。

    为了寻找新的商机,2005年5月,战立新背着10公斤蜂蜜南下,从鸡西到哈尔滨、从北京到长沙、从武汉到杭州、从福州到深圳,每一站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见了很多人却没有把一滴蜂蜜卖出去。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雪蜜的价格太高。

    最后,战立新只能失落地在罗湖口岸拍了一张照片,并暗自下定决心,“总有一天,我会把蜂蜜从这里卖到全世界”。

    诚信融化“坚冰”

    神顶峰雪蜜如何冲破市场“枷锁”?

    战立新相信两点:“诚信+开拓”!

    创业10年,战立新铁了心,要做最好的产品,绝不掺假、绝不放弃品质。为了“诚信”二字,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始终没有动摇过。

    “我从未想过放弃,但假的蜂蜜比真的好卖,这是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可我就是不信,好产品会没有竞争力?”一般市场行不通,战立新开始开拓高端市场。

    随后,全国各地展会上都有战立新和他的神顶峰雪蜜。不知不觉中,产品的魅力和价值开始显现,市场一天比一天好,回头客一天比一天多。战立新意识到,他的雪蜜开始火了。即使如此,“质量优于一切”的原则却丝毫没变。知名度打响了,慕名而来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但是,战立新的准入门槛就是“要想成为经销商,必须是神顶峰的消费者”。战立新为经销商列出了这样的信条,“只有经销商也在用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相信是好产品”。

    梅花香自苦寒来,汗水换来雪蜜“春”。

    十多年来,神顶黑蜂本着开发天然蜂产品的信念,从蜂场到市场、从卖原料到创品牌,始终坚持品质如一。长期以来靠信誉、质量赢得消费者的口碑,不但走出了林区,还走进了市场、走向世界。

    消费者表示,吃过神顶峰雪蜜后再也没有办法吃别的蜂蜜了,这是消费者给予雪蜜最高的褒奖;南方经销商表示,神顶黑蜂生产的蜜不用做广告,它自己会长腿找市场。这虽然是玩笑话,却充分体现雪蜜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每当听到这些评价,战立新感到很欣慰,觉得他和合作社这些年的坚持、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知名度越来越高,神顶峰雪蜜逐步成为中国蜂蜜市场的高端产品,利好消息接踵而至:

    自2008年以来,神顶蜂雪蜜先后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第八届绿色食品博览会产品畅销奖、哈洽会畅销产品奖、第七届国际农交会金奖、黑龙江省名牌产品、黑龙江省百强创业标兵、鸡西市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养蜂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等,这些荣誉体现了神顶峰雪蜜坚实的品牌魅力;

    在2009年第四十一届(法国)世界蜂业大会上,神顶峰雪蜜荣获了大会银奖,它标志着中国的蜂产品品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2010年,在全国假蜂蜜、假蜂胶被央视不断曝光的同时,央视一套却播出了神顶峰雪蜜的广告。著名营养学家孙淑霞教授给予这款产品高度评价,称之为“蜜之臻品”;

    2011年在第九届农交会上,作为黑龙江展厅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神顶峰雪蜜产品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领导人在黑龙江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神顶峰蜂产品。

    优良的品质为神顶峰雪蜜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等全国一线城市。此外,机场、高档商超、名品店、进口食品店等都是神顶峰雪蜜的目标市场。同时,它还作为黑龙江特色产品参加了德国、法国、香港、日本等大型国际展会。

    神顶峰雪蜜正在战立新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全国市场,一步步走向全世界。


 

    曹发:科普兴村惠农的带头人

    人物名片

    曹发是吉林省辉南县龙岗山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辉南县林下山参协会副会长。他立足辉南县丰富的林下资源,探索发展林下山参种植之路。他很早就尝试人参野植,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他自己研究,遇到困难就去找专家求教。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掌握了人参野植的关键技术,让家参野植的存活率提高了3倍;在他的主持下,辉南县形成了林下山参护育技术体系及完善的技术操作规程;在他的带动下,730余户农民投入到了家参野植的队伍中。他用自己的知识带领着父老乡亲走上了致富路。

    荣 誉

    2010年,被推荐为吉林省农村星火科技“12396”专家服务团成员;

    2010年,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

    2011年,被辉南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农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2011年,被吉林省科技厅授予“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2015年,被评为吉林科协、国家科协科普惠民兴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

    认真学习  成功研发新技术

    早在1987年,曹发便开始尝试人参野植,但由于当时不懂技术,致使参苗的成活率很低。于是,他开始查找人参野植的资料,却发现根本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他决定自己研究。曹发对成活参苗周围的土壤和小气候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有时自己弄不懂,就去吉林农业大学、左家特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找专家求教。经过十几年的不懈试验,曹发终于掌握了人参野植的关键技术,家参野植存活率达到10%,比常规方法栽种成活率提高了3倍,而且每亩林下参还可节约种苗成本3000余元。目前,在他的主持下,已形成了辉南县林下山参护育技术体系。

    他的研发成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2006年,曹发携《林下山参提纯复质技术》论文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2008年—2014年,他曾6次参加韩国咸阳郡举办的国际林下山参节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2011年,他的“林下参种植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为国家药典提供了林下山参原始标本。

    成立协会  科普惠农

    为了进一步推广林下参种植新科技,2005年,曹发组建成立了辉南县林下参协会。目前,协会入会会员已达580户,种植林下山参面积达3万余亩。

    曹发以林下山参基地为平台,定期开展参观交流讲座调研、发布科技信息与供需信息,并发放林下山参科普小册子等。在科技“三下乡”、科技“大篷车”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县、市科协理事和农村实用技术“服务团”成员的作用,全面宣讲林下山参选地、选种、催芽、播种、管护、种子繁育、深加工等系列技术,面对面地解答了农民提出的有关林下山参技术细节或难题。累计讲座辅导21次,发放林下山参资料1.2万份,受益农民达730余人。此外,他还积极参加通化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民科技实用技术巡回演讲交流活动,使林下山参种植技术推广到7个县(区)92个乡镇,辐射全市山区农户2000多家,普及1.2万人次。他的事迹还被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报道,相关记录片《人参》已在2015年5月初播出。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齐云花生专业合作社: 

    “六创新”打造为农服务新品牌

    合作社名片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齐云花生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4月注册登记成立,由新泰市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齐云商场领办,注册资金200万元。主要从事花生生产及良种繁育推广、收购、销售、技术、信息服务以及花生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和营销等,现有入社社员160人。合作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泰安市供销合作社评为“合作社示范社”。

    基地建设

    合作社成立后,在刘杜镇清河村建立了200亩的花生新品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优质高产、高出油率花生品种“鲁花A03”,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将示范基地进行了土壤改良。目前,合作社已在龙廷、石莱、放城、青云街道等乡镇及岱岳区设立基地30处,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带动农民4000余户,推进了花生种植标准化进程。2014年,合作社又投资228万元,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六创新”服务惠民

    在实际生产中,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六创新”服务:

    一是天旱时有喷灌设备灌溉,终结了花生种植靠天吃饭的历史;二是花生收获后复种一茬辣菜,既增加了产出,又较好地解决了花生重茬造成的病虫害问题;三是开展花生托管服务,合作社统一供种、供肥、供药、供农膜等,可为群众每亩节约投入100余元;四是安排农民工及贫困户160余人就业,人均年可增加收入1.2万元,为精准扶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五是以花生深加工为依托,与农民签订高出市场价0.1元的花生米回收协议,彻底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六是“社村共建”实现双赢。合作社根据清河村土地状况、产业结构和群众所需,依托供销合作社的资源优势、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村“两委”的组织优势,探索构建了“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社村共建”模式,改变了经济“空壳”村和落后村的局面。

    在合作社的不断努力下,村民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4000元增至现在的8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11年的2.8万元增至2015年的11万元,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

    针对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突出问题,全力打造“农民外出打工,供销合作社给农民打工”的服务品牌。2013年,合作社成立了齐云农机服务队。合作社先后投资120余万元购置旋耕机械、喷灌、种肥同播机、花生收获机、脱壳机等设备16余台套,整合附近6个村的社员农机46台套。合作社以村委为依托,成立大田规模化服务领导小组,组长由村委主任担任。在规模化服务中,明确农机手、合作社和村“两委”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机手每亩提取工资20%、合作社提取利润40%,与村“两委”按3/7分成,对燃油按每亩20%及维修等费用按20%提取,实行包干制。

    2015年,合作社又投资50余万元,购置了一台智能配肥机和一架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并对飞机操作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已达到了上岗要求标准。在此基础上,合作社瞄准新泰30万亩花生主产区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在花生深加工上做文章、求突破。2014年9月参股新泰金山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厂,预计年生产花生油4000吨。

    现在,合作社已逐步形成了“示范基地+大田托管+花生收购+花生深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优一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提升了花生产业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