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茶叶审评的五大因子是色、香、味、形、叶底。颜色排行第一,可见颜色对茶叶品质的重要性。传统评审方法是:相对独立地察看干茶的颜色,这种方法有点片面,茶人洪治认为应该将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颜色三合一系统分析、综合考量。
考虑到白茶的产地、茶种、采摘季节、加工工艺不同,各地白茶形态各异、千变万化,审评需要有丰富的生产阅历和实践经验。宏观而言,福鼎白茶色白隐绿、毫多且密,白毫银针既长又壮、挺直如针、披满白毫,白牡丹形如花朵、叶片颜色天青地白(叶面呈绿色、叶背呈白色),外观很漂亮; 政和白茶颜色银白偏褐,银针细弱瘦长、白毫稍短、较稀疏,白牡丹以褐色为主、叶片卷曲、略蓬松;云南月光白的叶片上部白、下部黑(叶面呈白色、叶背呈黑色),毫短而密,条索紧,稍弯曲,色泽亮白;黄山白茶以黄山大叶种群为原料,色泽青褐相间,有暗毫,条索松散,外观原始。从微观上看,同一地区高山茶和低山茶有所不同,一般的高山茶芽叶肥硕,叶节距短,不显梗,颜色偏黄;低山茶一般芽叶瘦弱单薄,叶节距长,显梗,颜色偏深绿。不同季节采制的白茶不尽相同,春茶毫多、叶片肥厚,色泽偏浅;夏茶芽短小、叶张单薄、梗细长,色泽偏深;秋茶嫩度差、叶张偏老,黄片多,色泽偏黄。同一地区相同原料、不同工艺加工的白茶也有所区别,一般的室内低温热风萎凋的白茶色泽偏绿,室内单一自然萎凋的白茶颜色偏黑,室内自然萎凋+室外日光复合萎凋的白茶色泽偏褐色。另外,不同年份的白茶颜色也不同,新白茶往往光鲜亮丽,陈白茶往往暗淡偏黄,老白茶往往色泽偏深褐色。茶人洪治认为:不论什么白茶,均要求干茶颜色有光泽,且颜色基本一致,不能死色、不能花色。
茶汤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茶叶的品质,应该纳入茶叶颜色审评。白茶的茶汤颜色很丰富,一般投茶量少色浅、投茶量多色深,浸泡时间短色浅、浸泡时间长深,刚泡时色浅,久泡时色深,低温浸泡色浅,高温浸泡偏深,煮茶汤色最深。矿泉水和纯净水泡茶色浅,自来水泡茶茶汤偏深。高档茶汤色偏淡、低档茶汤色偏深。新茶偏浅黄、陈茶偏深黄、老白茶偏微红。不显毫类茶汤色较清,白毫类茶茶汤略浊。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茶人洪治认为,茶汤是茶叶品质的窗户,汤色越清、茶叶品质越纯,汤色越亮,茶叶的活性越好。
叶底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品质,叶底颜色也应该成为茶叶颜色审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人洪治认为,好茶的叶底一般叶张完整、柔软、有弹性,颜色鲜艳、有光泽,由于白茶保留了部分残余活性酶,冲泡时在温度的作用下继续氧化,颜色逐渐变红,令人惊异的是,好的白茶冲泡半小时后叶底竟然和顶级正岩大红袍有几分相似。相反,如果外形糊涂、叶底糟、没有弹性,叶张不完整,色泽晦暗甚至变黑,则属劣质茶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