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种名目的县域电商干部培训班周周有,接二连三的县域电商高峰论坛到处开,农村电商的服务站点随处见,这也算是经济“新常态”中的一抺亮色。在各地因“互联网+”带来变化鼓掌叫好的同时,却也不时听到、看到种种“秀”与“面子工程”,这些构成了当前电商发展中的N个“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
1
以为引进了某平台的农村电商项目,就做成了农村电商。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已经进驻了333个县,京东号称今年要进入30万个自然村,进入的县域更不会少,苏宁年初就确定要帮扶一百个贫困县。从一些已经引进了农村电商的县域来看,当下各个平台都各为其主,他们更在乎平台战略的落地,少有根据县域需求来推进当地电商生态建设的。除了496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县,县域中小微企业的互联网化、农产品上行、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层次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不以为然”
2
以为参与了几次大促活动,就实现了本地农产品上行。
农产品上行,受制于品牌建设、标准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服务商的营销能力与渠道资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事实上,大多数县域在农产品上行方面都是困难重重。但很多政府在乎“面子”,热衷于向平台电商要资源,尤其是希望通过参与一些大促活动,获得几个漂亮的销售数据,其中不乏也有部分县域电商打过“漂亮仗”。但除了参与大促的企业之外,有多少真正找到了农产品上行的“不二法门”?电子商务不能靠“一马当先”,要的是“万马奔腾”,要依靠群体性优势。只有当地更多的企业实现“上行”了,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仅依赖一两次的大促,终究是“昙花一现”。
“不以为然”
3
以为召开了几次观念大会,就改变了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
县域电商的发展,干部须要先行。干部观念不转变、不提升,县域电商就做不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去年以来,各大平台的干部培训班办得轰轰烈烈。事实上,大多数干部是被组织来听课的,看上去黑压压一片,真正对电商、对“互联网+”的认知有“内生动力”的,其实并不多。只有通过多层次、持续的培训、宣讲,才能起到作用,这也是政府要着力的“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