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补现代化建设短腿:促进农业升级 农村发展 农民增收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也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农业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腿。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明确部署。

    会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子商务、创意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要实施绿色兴农重大工程,加大支农惠农富农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

    今天我们就先睹为快,看看规划具体都提到了哪些内容。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农业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诸多瓶颈,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六大部署: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靠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子商务、创意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绿色兴农重大工程,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支农惠农富农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投入渠道,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信贷、保险等支农措施,大力扶持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强化地方主体责任,因地因城施策,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据了解,农业部将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林  晖)

    观  点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苑广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精简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以深化改革更大释放市场活力;决定简化外资企业等审批管理,营造扩大开放的更好环境;通过《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我们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亿万中国人也正在享受着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成果。国家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工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等等,而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也势必被置于一个更加重要,也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按照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那样,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也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为此,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明确部署,希望以此来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说到农业现代化,对“三农”问题缺乏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乡愁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说法,尤其是到了每年的春节期间,微信朋友圈、网络论坛,往往都被乡愁刷了屏。我们为什么有乡愁?除了对亲人的思念,还有乡村正在经历的变化。比如伴随着城镇化,很多村庄正在变为空心村,种地的人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少,那么很多人就会担忧,未来农村谁来种地?没有人种地,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如何保障?

    看似危机,实际上也是契机,而这个契机,就必须通过农业现代化去“激活”才会发挥作用。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各项政策、举措,正是为了“激活”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契机,为未来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农业体制上的创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就有效解决了没人种地的问题,而且为发展机械化农业、规模化作业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靠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生产机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最终为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而伴随着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的科技化,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等带来的粮食安全和环境破坏,也将得到有效的缓解,进而为绿色兴农铺平道路,这同样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包括加大支农惠农富农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投入渠道,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信贷、保险等支农措施,同时还要大力扶持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农业现代化,首先受益的是农民,但受益的又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是我们每个人。实现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我们的粮食安全可以有更好的保障,意味着我们餐桌上的蔬菜、水果会更加绿色健康,也意味着全国亿万农民将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自光明网)

    链  接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业现代化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文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农  文)

    “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 要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今年4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编制专家座谈会,邀请来自全国人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单位高层专家对“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建言献策。

    韩长赋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要求,确定了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方面的战略任务,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他强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编制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要“耳目一新、务实管用”的指示精神,突出农业特色,突出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规划立意高、内容实、措施硬,经得起实践、历史检验。

(宗 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