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的第15个年头。我有幸自2001年省联社刚成立的那一年,从基层法人单位调到省联社工作,亲历和见证了省联社和全省农信社近15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在省联社工作期间,我一直在办公室从事信息宣传工作。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其中参与撰写的三篇文稿来见证这15年的辉煌与荣光。
先说第一篇。那是2002年12月,省联社向省政府办公厅报送的一篇题为《江苏省探索扶贫小额贷款管理新模式》的信息文稿。此文稿我写出初稿,经领导审阅、省政府办公厅修改后上报国务院办公厅,被国务院办公厅第12期《信息参考》2003年1月27日刊发。文稿主要介绍了江苏扶贫小额贷款由政府扶贫办牵头、财政提供担保并贴息、农信社对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发放的做法和成效。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1月30日在《信息参考》首页作出批示。批示的内容是,某某同志:此件可否发各地参考,请征求财政部、人民银行、扶贫办意见并酌定。财政部、人民银行、扶贫办三部门在接到这个批示后,立即派员组成联合调查组,来到江苏实地考察、调研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和管理的各个部门和环节。
随后,在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第2期 《参阅文件》上,原文刊登了这篇题为《江苏省探索扶贫小额贷款管理新模式》的文稿,配发编者按,充分肯定这一做法,并转发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参阅。
省联社的这一做法,经温家宝总理批示和国务院发文推广后,现早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也有力地促进了江苏扶贫工作和扶贫小额贷款工作的不断深化。
再说第二篇。是刊登在2006年4月4日的《新华日报》头版近3000字的题为《“农信社”干得好》的专题报道稿,是由时任《新华日报》记者曹介森来省联社采访后撰写的。
当时领导安排,由我负责采访接待工作。记得在我向他介绍省联社和全省农信社的一些相关情况后,这位资深记者对我们的工作大为吃惊和敬佩!没想到他的这些想法,竟然出现在了这篇专题报道的开篇。
拜互联网之福,百度这篇文稿,而今我们还可看到此文在《新华日报》上的原貌。在此文的第一段赫然写着如下的文字:“农信社确实不同于城市中的商业银行,没有气派的大厦,设在一座写字楼中,办公面积仅几百平方米。然而,展现出来的一些数据却让人震撼。”当时,省联社确实是只租了南京市汉中路上一座写字楼中的两层楼面在办公。
省联社成立后,先后提出了“立足县乡,服务一方”“让符合条件的农户不再贷款难”“农民到哪里,农信社的服务就到哪里”等工作指导方针,引导全省各地农信社坚持三农定位,服务县乡经济,积极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多次会议上赞扬省联社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当他在2005年12月18日省委办公厅编发的第239期《快报》上看到省联社上报的《省农信社建立全民创业信贷扶持“绿色通道”》信息材料时,欣然批示:“农信社干得很好,他们的经验请金融办推广。”
《新华日报》记者曹介森正是看到了省委书记的这个批示后,才专门来到省联社,做详尽地采访的。文章的标题就是采用了省委书记批示里的头一句话:“农信社”干得好!该文内容详实、标题醒目,在当时为提高全省各地农信社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也极大地鼓舞了主要分布在全省县城以下各地的三万多名农信社员工。
最后说说第三篇。是《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江苏农信社最大限度支持“三农”:姓农支农、责无旁贷》通讯稿。在2013年10月,我陪同人民日报记者就阳光信贷、小额信贷扶贫、金融服务村村通等专题在宿迁、扬州等地,通过实地走访、开座谈会等形式,采访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商业银行,来展示省联社引导全省农信社系统各法人单位把金融支农惠农服务落到实处,真正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持“三农”的成果。此稿刊登在《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0日11版上。
回望历史。省联社在引领全省各地农信社改革发展、支持三农经济建设中勇担职责,确确实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尽管我由于工作需要,在去年调离了省联社,但作为省联社曾经的一员,我为有这段工作经历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