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9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找准“穷根子” 开对“药方子”
——江西于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精准扶贫纪实
□ 本报记者 胡宏开

 

  地处赣南苏区的江西省于都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由此载入史册。但丘陵地貌使得于都成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109万人口,贫困人口达9万之多,“脱贫”成为老区人民最大的心愿。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江西于都农村商业银行把金融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精准施策,“产业扶贫信贷通”“深山移民贷”“特色养殖小额贷”……在这片红土地上一幕幕上演。

    产业扶贫“贷”出新天地

    扶贫攻坚重在精准,变“输血”为“造血”。

    于都农商银行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把扶贫重点放在以龙头企业撬动产业扶贫上。董事长任兰森告诉记者,该行对“产业扶贫信贷通”实行“三单一免一提”的管理模式,即单列规模、单列统计、单列考核、尽职免责和适当提高不良容忍度。同时,该行还对产业扶贫贷款加强督查督导,推行“产业扶贫信贷通”周报制度,每周通报该类贷款的调查摸底户数、授信及发放进度。

    在罗江乡苏坑村,千亩大棚蔬菜一字排开,棚里的丝瓜、辣椒挂满枝头,几十位民工正在清除蔬菜垄间杂草。家住罗江乡河子口村的袁金兰一边拔着杂草,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我不仅获得了土地租金,还可以利用农闲季节帮助该蔬菜基地打零工,一年下来纯收入近3万元,比以前独独耕种一些自己的几亩田地收入高多了。”

    袁金兰所说的公司正是于都农商银行以“产业扶贫信贷通”支持的于都县沃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5年7月的沃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主要经营蔬菜种植、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该公司的负责人指着大棚蔬菜向记者介绍,能发展到如此好的局面,得益于都农商银行的200万元的信贷支持。

    记者了解到,于都农商银行金融活水的注入,不仅解决了沃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资金周转的困局,也带动了农户就业。目前该公司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5人,并签订了一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贫户脱贫”的多赢局面。

    移民扶贫“搬”出新生活

    银坑镇是于都县的北部重镇,村民大多处于深山区,交通不便、百姓就医和小孩儿上学极为不利,加上耕地面积少、百姓收入普遍偏低,全镇62766口人,其中贫困人口10540人。

    为此,于都县整合移民搬迁政策,在离圩镇1.5公里的营下村打造大坪移民扶贫示范区,让贫困山区群众走出深山。

    在这场移民搬迁工作中,于都农商银行主动配合,积极作为,帮助贫困户、农户解决资金难题。对有偿还能力、无不良嗜好、无不良记录的农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该行直接发放5万元的扶贫移民贷款,并执行基准利率。

    “我们现在也住上了新房,而且是二层半的楼房,和以前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真的是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于都农商银行!”如今住在大坪社区的陈南海,以前到一趟银坑镇,骑摩托车都需要2小时,遇到雨天山体滑坡则无法通行。

    走出深山天地宽。

    在于都农商银行移民扶贫贷款的支持下,更多的像陈南海这样的深山村民不仅享受了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带来的舒适、便捷生活,而且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纷纷加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城镇自主创业或兼做“第二职业”。

    小额信贷“扶”出小康路

    “农商行亲自上门给我们办理的特色养殖小额扶贫贷款,有了这5万元信贷资金做后盾,今后把养殖场做大做强,我更有信心了。”张慈英高兴地告诉记者,“农商行支持、政府贴息,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我对以后的小康生活信心满满。”

    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村村民张慈英是精准扶贫贷款的首批受益者。前些年家里盖房子摔伤了一条腿,无法外出打工,靠养殖海狸鼠谋生,养殖过程中,资金遇到了瓶颈。

    在于都农商银行小额信贷的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发展,张慈英养殖母鼠200多只,年产值达18万余元,纯利润预计4万元以上。

    这是于都农商银行支持地方特色养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 于都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该行利用“四扫”(扫园、扫村、扫街、扫户)时机,采取上门宣传、在集会场所集中宣传等方式,着力宣讲精准扶贫贷款的优惠政策;对有偿还能力、无不良嗜好、无重大不良记录的扶贫户,直接发放5万元以内的扶贫创业贷款;对扩大规模的特色养殖扶贫户,给予优先受理、优先发放,并开辟小额信贷绿色通道,要求信贷人员在2个工作日内给予办结。

    截至9月25日,该行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15亿元,受益户数达6431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贷”动了当地百姓走上致富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