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典型的“西部”:天旱地瘠、雄浑僻远、质朴厚拙。
我的老友,西部诗坛“领头雁”、著名诗评家唐燎原曾言:“西部,首先是一种精神概念。它促使我们对地域的历史文化,对具有传承性质和血缘性质的西部大地上的生命精神,作出追认。”
此次追溯长征路,正是对“精神”的一种“追认”。
“心声”与“精神”
正因此,在甘期间,我甚至抛开记者“叙事”的职守,而以诗人的激情,开启心声,投入纯粹的、“精神”层面的观照。
我用心触摸这片血与火浸烤过的土地,奔走于红军将士鏖战过的会宁、通渭、高台、永昌,深入偏远的贫困村金融服务点,探访优秀的信用社一线员工,追问可敬的基层党员,对甘肃农信系统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体悟至深。
何向东沉雄如山,王玉荣炽烈如火,王兴明劲峻如松,周安德淳厚如水。
然而,开启心声,并非易事。
这是艰难的过程。甘肃人内敛,他们不善表达,做得很多,说得很少。对于成绩,不问不说,甚至问了也不愿多说。但是,每当话题深入一种精神,他们总能在共鸣的刹那间,情不自禁,打开心扉。
这种精神,正是奔腾于甘陇血脉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
这种精神,他们正在默默传承。
限于体例和篇幅,我无法将他们党建、支农、扶贫、助学等各方面成就“全方位展示”,也无意遵循“以小见大”的传统手法刻意雕琢一些“完美”的故事;同时,鉴于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等差异,我也无法比较出他们业绩的高下——在我眼中,这些都不重要。
因为,他们不必展示、无需雕琢、并无高下。他们都是新时期长征路上甘肃农信系统改革发展的忠勇将士,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战斗英雄。而我更看重英雄们的心声,以及由此共振的精神回响。
他们的心声,纯真天然,毫无功利,使我数十年来第一次真切感到:原来长征精神距我不远、伸手可及。
“诗”与“火”
他们的精神,有着别样的品质:“诗”与“火”的交融。
甘陇大地的“诗”,美好、质朴。在会宁,在通渭,“诗”的美好氛围,绵延不绝:办公室、走廊、职工宿舍甚至农家院舍,诗歌书法作品随处可见;毛泽东长征途中在此首次吟诵的《七律·长征》,脍炙人口;古代通渭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美谈,仍在传颂。
甘陇大地的“火”,壮烈、坚韧。在高台,在永昌,“火”的壮烈记忆,刻骨铭心:战火纷飞的故地、长征烈士的陵园、高耸的纪念碑、如山的坟丘,铮铮如铁,讲叙红军将士英勇壮烈的昨天。
“诗”与“火”的交融,呈现出别样的美好、质朴、壮烈、坚韧。
“诗”与“火”的交融,正是甘肃农信系统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特质——这种交融,集聚生辉,灿若大荒中的盛典,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