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本届和上一届中华优秀茶教师获得者,在以“提升茶文化教学·助推茶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上,就当前茶文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交流。
领导致辞
让茶教育薪火相传 助推产业
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肩负着传承文明、光大精神,使中华茶文化“薪火相传”、中国茶文明传播四海的伟大使命。社会茶文化培训机构作为茶产业的重要一翼,与高等院校茶学教育科研相呼应,在传播茶艺、研究茶道、营造氛围、引导消费、提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衷心希望与会专家与嘉宾拿出真知灼见、践行畅所欲言,为茶文化建设、茶消费引导做出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振动期、阵痛期,寒症与虚火并存,困难与机遇共在。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大众市场的正确方向,调整好产业、产品结构,稳步提升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茶产业的秋意终将被烂漫春光所替代!
向行业人才塑造师致敬
中华优秀茶教师及茶文化传播者常年致力于茶知识的推广普及、茶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努力奉献,共同耕耘茶文化生长的沃土,培育助力茶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泛化优化茶知识媒介传播。
在新媒体日新月异提速发展的时代里,茶教师们唱响茶叶红歌,倡导全民饮茶、爱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专注研究,乐于施教。
在此,我向荣获2014年、2016年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及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表达崇高的敬意,你们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将成为每个业界人士的榜样,沿着你们披荆斩棘铺建的茶产业壮大发展的大道,将有越来越来新生力量前赴后继。
教育为本 振兴茶业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而对于我们茶行业而言,更是如此。正是这些茶文化教师及茶文化传播工作者孜孜不倦地辛勤付出,才让我们的茶文化得到了普及,让我们的技术水准、科研水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让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茶文明得到了延伸和传承。
作为活动主办方,中华茶人联谊会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发挥好平台和带头作用,关切茶行业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支持优质的教育培训项目,携手茶人茶企共商茶业大计、共谋茶业发展,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不断翻新传统认知和行事方式,不懈而步步为营地提升茶行业高度。
都匀茶业将现代化转型
都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匀毛尖茶优良的品质,并带来一路荣誉。1915年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优奖,后人誉称“南有都匀毛尖茶、北有仁怀茅台酒”。
都匀毛尖茶这块贵州高原的瑰宝,正发出越来越迷人和耀眼的光芒,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钟爱。未来,都匀市将着力做好茶+文化旅游、茶+电子商务、茶+创意产业、茶+专业力量的融合,坚持用创新发展、用现代技术,做深、做透、做足茶文章,加快都匀毛尖茶的提质转型,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突破50万亩,茶产业相关产品产值力争达30亿元以上,使茶产业真正成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有效载体和支柱产业。
主题公开课
中国茶艺学初探肩负更多责任
林治指出我国茶艺目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什么是茶艺?为什么茶艺要分类研究,分类教学?同时,分析了当前我国茶艺教学中的欠妥之处。
林治认为,我国当前茶艺培训师在讲课过程中,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态度培训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培训中的问题,对“茶艺”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茶艺的理论体系存在严重短板;其次是技能培训中的问题,没有分类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最后,在态度培训中,普遍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
对于现代茶艺,林治主要从定义、茶艺理论平台的三大支柱、功能分类进行了阐述。其中,林治指出当前仍有一些问题影响我国茶艺健康发展,茶艺教师肩负着更多责任;同时,也总结了我国茶艺教学中的显著成就,激励广大茶艺教师再接再厉。
茶健康与科学饮茶互促互进
王岳飞主要从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茶产业)、茶成分与茶的分类原理(茶科技)、茶之保健作用(茶健康)、科学饮茶(茶生活)进行了详细讲解。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茶叶与健康”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四个科学领域已形成深厚积累:茶叶可以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积累; 预防癌症;预防代谢性疾病;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中医认为人虽然有自然生命规律,但通过调摄保养可增强体质,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使得机体活动处于阴阳协调、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衰老死亡进程。可以说,世界茶叶消费量的增加应该和“饮茶有益于健康”的观点息息相关,是茶叶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研讨茗辩
陈昌辉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文化提升茶叶内涵
首先提出两点问题。第一,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本质上的不同;第二,自然科学研究常常围绕着什么主题、以什么角度去分析。那么,身兼双重属性的茶,如何从文化角度来赋予其层次感。
茶,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延续,是生活的伴侣之一。应该在不同阶段将茶赋予不同的物质形态、文化形态。物质层次的不断提高影响了文化层次的提高,从而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精神所在,将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正是因为物质文化的提高,茶叶产量在近几十年内有了极大幅度的提高,这些都是茶文化所赋予的力量。
茶叶是未来世界的课题
刘勤晋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在50年代苏联教育体系建立的,经过多年改革,茶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是中国特色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茶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因素。茶,涉及生物科学、植物学、食品学等,学科体系复杂。
如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将视线聚焦到茶。美国、英国、奥法利亚、新西兰等国都非常重视茶。
中国是茶叶起源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家、茶类最多、茶文化最深厚,所以,茶学的教育,将会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发展学科。
茶文化的“三味真火”
林治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
无论是研究茶文化还是茶艺,离开了自然科学是不可行。在处理茶文化时,分为得味、得韵、得道三个阶段。得味就是了解茶叶的色香韵味质气形,从理化指标上了解茶,这是以自然科学、审批学为基础的;得韵,就是把茶从日常生活升华为一种艺术;得道,是中国人最高追求。
只有处理好得味、得韵、得道三者的关系,能在茶叶教学中才既有基础,又有发展。
泡茶需科学、规范
童启庆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茶学系:
茶艺、茶道是不可分割的,不应从名称上刻意区分高低,应当科学、规范地泡茶,这样才能让茶业健康、持续发展。我结合研究自然科学的经验,建议从茶性出发研究六大茶系,有针对性地冲泡好一杯茶。
冲泡需要讲求方法,科学的冲泡方法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另外,提倡扩大茶艺培训的范围,除职业培训外,还应有非职业培训,让更多的人走近茶。
三说高校茶文化教育
蔡烈伟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首先,在高职院校茶专业的教育中,栽培、加工、审评是三个核心能力,是拿到毕业证书的先行条件。其次,学习茶文化包括能识茶、会泡茶、传播茶三部分,要将三者有机结合。最后,高校教育政策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后来加入的文化传承四大政策。
茶文化是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文化,高职教育应当扛起这面旗帜,传承好中国茶文化。
霍艳萍 北京东城区少年宫:
喝茶从青少年抓起
青少年茶文化的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青少年茶文化教育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茶教师的根基是一名教师,要有育人的理念,其次是要有教师的基本素养,最后再加入对于茶叶丰富的知识内涵。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属于他们的茶叶世界。
另外,在学习时不能忘记,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来开设课程。茶学是一种融合性教育,通过茶的教育给予孩子智慧,帮助孩子德行的养成。
邓庆华 湖北省万里茶道研究院名茶文化研究中心:
茶教育应审时度势
我们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应当培养什么方向的茶领域人才?是茶艺师、茶艺技师、还是茶文化的传播者?如果这些问题不清晰,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进行教育是不滞后的。老师花费了很多经历去培养学生,结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方向不明确,从事于茶行业的很少。此外,现有培训教材,内容大多是关于拼配、品鉴,没有新意、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市场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帮助。作为茶教育工作者,应当培养与市场、企业接轨的人才,实现茶教育适应茶产业,为茶产业服务。
查迎新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主任、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让茶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在大家思想交流中,既有共识,也有碰撞。
我们都明确,茶文化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泡茶知识,它是复合型学科,这里融合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教学理论和泡茶实践。
茶文化教学的内容,我提议是否可以考虑加入生产环节(种植、加工茶叶)、流通环节(把茶作为商品售出去,学习营销技巧)、消费环节(茶叶是饮品,而且是健康饮品)。茶文化教育的目的,应当是让茶农做好茶、有销路,让茶商买好茶、有市场,让茶客喝好茶,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