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一大早,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镇申家沟村的村民孙俊梅就带着家里养的3只鸡来到了村委,想把它们给卖了。孙俊梅的举动让人费解,村委本是村干部们办理公事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农产品的收购站呢?细问缘由,原来是登封市供销合作社开展精准扶贫,帮村民摆脱贫困,特意来到村里收购农副产品的。
曾被称为“货郎挑”的供销合作社,如何发挥行业优势,使地处深山、既没企业又没有交通水利优势的老百姓摆脱贫困呢?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登封市供销合作社驻申家沟村扶贫工作队通过帮助村民收购农副产品、发展传统手工业,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平时小商小贩来收鸡子都是12块钱一斤,这供销社来村里收是13块钱一斤,我这3只鸡就多卖了十几块钱,以后家中有吃不完的鸡蛋都可以到这儿来卖。”孙俊梅高兴地说。
在村委门口设置的农副产品收购处,不时见有村民拿着鸡蛋、大葱、辣椒等农产品陆陆续续地赶来,宛如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收购处附近的展板上,写着各类农产品的价格,让老百姓一目了然。
该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晓飞说:“城里的鸡鸣街农贸市场是供销合作社的,我们和供销合作社农贸市场沟通以后,市场商户也愿意每周到村里收购农副产品,这样老百姓的农副产品也不用出村,直接交到我们手中,同时也让城里的居民吃到新鲜的蔬菜,村里老百姓也可以得到实惠。”前来收购农副产品的负责人王炳杰说:“申家沟交通不方便,咱供销合作社农贸市场有这种优势,只要农民愿意卖,咱可以大量收购。”
宣化镇申家沟村地处深山,是郑州市级贫困村,村里有21户贫困户72人。自供销合作社驻村工作队入村以来,就一直在想办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王晓飞说:“起初我们想着种些规模的灵芝或者香菇,但通过走访周边地区和种植大户的沟通,申家沟村不适合种植这些。因为这是山区,宣化镇整体要构建沟域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如果搞养殖的话会带来污染。”
发展产业无疑是贫困村脱贫最有效的办法,但这种方法在申家沟却行不通。无奈之下,驻村工作队又开始思索新的致富门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把眼光瞄向了传统手工品制作。
“后来我们在走访群众的时候,发现部分农户家里有传统的织布机还有老布鞋,前几年村里的留守妇女都会做这种传统的制品,我们决定尝试一下,利用这种传统的手工制品,特别是千层底布鞋帮助村民脱贫。”王晓飞说。
经过市场调研,驻村工作队决定为村里闲散的留守妇女提供原材料,让她们制作千层底布鞋。就这样,村委一间闲置的屋子成了村里留守妇女工作的主阵地,从糊浆子、裁底样到纳鞋底、裁鞋帮等十几道工序全部都由她们自己来完成。
申家沟村妇女队长钱松枝说,“咱开始就是先做鞋底,专门有制作鞋底的人,鞋底制作完以后,再分到每个人手中让他们去纳鞋底,之后再制作鞋帮,俺这个是‘一条龙’的全手工。”
经过20天的制作,目前留守妇女们已经做好了几十双布鞋了。大家知道现在很多人都追求时尚美观,这一双双毫不起眼的布鞋还有市场吗?“它们不仅有市场,而且还相当火,目前订单非常多,但因为它是纯手工的,做得比较慢,一双鞋光鞋底子就得2100多针,一个人纳鞋底要三天到四天,一双鞋做下来就得四到六天,所以说现在人手比较少,手法比较生疏,目前不敢大面积推广。我们现在正加紧跟村里的农户沟通,把款式鞋样定住以后,可以使更多村里的留守妇女参与到其中,根据目前在村里测算,如果说形成规模以后,一天留守妇女能得到三十到四十块钱。”王晓飞道出了市场前景和下步打算。
除了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外,登封市供销合作社驻村工作队还着力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已修通了村里的主干道以及连接4个生产队的支干道,使该村全部通上水泥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