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9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伦敦街角偶遇中国“茶生活”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参加中国伦敦美食节的小胡。
“茶生活”店内陈设。
“茶生活”出售的中式茶具。

    在考察团离开英国的前一天,参观大英博物馆后,意外地在街头拐角处发现三个亲切无比又切合此行主题的汉字——“茶生活”。推门而入,中式陶瓷摆件让大家看到了在英国难寻的中国空间氛围;一个小巧干练的中国姑娘正在和服务生交待着什么,许是异国他乡遇国人,她听到久违的汉语也分外欣喜。于是,一次原本计划外的短访,变成了久坐长聊。

    立志从茶把摸英国市场脉络

    “茶生活”的创建者小胡,是个80后浙江姑娘。按她的话讲,自己和茶叶的缘分是十几年前在杭州一次偶然的机会结下的,接触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更深度地学习茶业,后来小胡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详细透彻地认识和了解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她还跟随专业的老师学习茶艺表演,内外兼“秀”。

    后来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期间,小胡发现,英国作为饮茶大国,茶店很多,但是小胡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风格。有些英式下午茶店,比如说Ritz、Fortnum&Mason,“高大上”得过于正统,又让她觉得氛围不够惬意;再看街边各种花样的小咖啡馆,虽说轻松随意,却又少了几分茶味。或许是中国茶乡的情怀被点燃,抑或是小胡本人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茶恰是这两个圈的交集。毕业后,她便萌生在英国开中国茶店的想法。

    既然决定创业,总要先积累经验。开店前,小胡先在伦敦的一家英国茶叶百年老店WHITTARDS工作、学习了一年多,亲身体验英国人的管理和运营。从中,小胡了解到英国及欧洲人对中国茶的认识,以及他们对拼配茶口味的偏好。遗憾的是,欧洲人对原叶中国茶的认识和认知实在有限,甚至有的欧洲人从未见过散茶。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茶叶通常都是装在茶包里,看不到茶叶本身的原貌;即使看见的,也都是碎末茶,对于原形原叶、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欧洲人觉得很稀奇,仿佛和自己平时喝的袋泡茶是截然不同的原料。

    众所周知,欧洲人普遍喜欢拼配的花果茶,背后原因与他们的饮食结构和有限的茶产量不无关系。比如说英国人,他们觉得香气浓郁的茶叶肯定是好茶,故而单方纯茶叶反而不得青睐;因为欧洲人普遍“重口味”,所以这一点也让清淡的纯茶缺乏优势。另外,欧洲的茶叶品质整体低于中国茶(因为欧洲多从其他亚洲国家进口低价、口感平平的茶叶,这也是为何需要拼配各种花果来弥补茶叶本身不足的原因),相应的价格也就偏低,在欧洲茶叶市场拼价格,很显然中国茶不占地利。

    折射中国茶味  点亮文化特色

    这些收获,让小胡感触很深,一方面看到中国茶在海外市场扩展艰巨的症结,一方面确信其未来发展会有广阔空间。经济由文化发酵,尤其是茶叶这种文化属性极强又贴近生活的产品,更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引流。对于中国茶和相关的传统文化而言,小胡相信伦敦会是一个极佳的传播、交流平台。于是,2014年便创立了这家位于英国伦敦博物馆大街(Museum street)的“茶生活(Tea life)”空间体验馆。该店临近大英博物馆,小胡希望让中国茶文化和汇聚在此的世界文明发生交融,借此荡出更大的涟漪。

    “茶生活”店内主营中国茶、瓷器、木制工艺品及中国传统家具。根据销售额来看,中国茶的销售比例可能是最大的,大概占45%左右。店里销售的茶叶是传统的中国茶,而非欧洲人的拼配茶。小胡感慨,向英国人推荐中国茶和中式饮茶方式,让客人从头到尾接收和他们大不同的喝茶流程和理念,当算是运营期间遇到的一个挑战。拿出一款产品,首先让客人闻茶香、观叶形、介绍茶叶的产地和加工工艺,最后教客人如何冲泡和品饮。可喜的是,大多数客人经过店员专业的阐述和介绍后,都欣然接受中国人千百年的饮茶文化和方式,并且也有很多客人在体验后,买茶叶、茶具回家练习、享用。为了趁热打铁,“茶生活”还免费每月提供一次茶艺分享课,让老茶人“温故知新”,为好奇的潜在茶爱好者提供探索新世界的机会。

    手绘器皿是“茶生活”产品的一大亮点,从精小的动物摆件到大的青花茶叶罐都出自景德镇陶艺家之手,每一件都是小胡精挑细选的。欧洲的骨瓷产品大多以机器生产和贴花为常见,这是景德镇陶瓷与欧洲瓷器在不同制作工艺上很明显的一点。客人们常常说,从大英博物馆离开再来“茶生活”,好像走进了另一个瓷器博物馆。每每听到这样的赞扬,都让小胡感喟中国文化的魅力。

    多维度推广  备受客户好评

    “茶生活”的主要消费群是全世界的游客和英国本地人,其中目标客户群定位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青年群体。所以茶叶店以Twitter、Facebook、网站为平台,通过创立好口碑为主要营销手段。Facebook可能是目前网络营销最好的方法,经常有很多来过店里的客人,发布出他们享受中式饮茶的过程、惊喜发现的精美器物以及可口的茶点。所以时常有客人带着Facebook里公布的照片找到店,可见朋友和家人的推荐功不可没。

    有趣的一点是,事实上老年人是一个更具潜力的市场。因为这类人群具有更多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他们有可能曾经去过中国,或者通过中国的朋友了解到,中国原叶茶比起拼配的茶更健康、更耐泡。而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有消费能力,他们也更愿意花费多一点钱来换取更健康的身体。要说现在休闲饮品的选择对于年轻人来说太大,他们可能倾向于选择更时尚、更刺激、更新奇的新饮品来替代传统饮料,比如说奶茶、可乐等。同时,传统中国茶的价位比起时尚茶包也稍高一些,或许对年轻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消费压力。

    让小胡努力经营的一大动力,是客人对店里的评价: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夸奖、赞美,以及对我们的产品、贴心的服务和整个店里的设计细节及茶文化氛围的欣赏与认可。“茶生活”的店内装修主要采用中国原生态的竹子做展示柜、桌椅和灯饰,再配上中国传统的字画为点缀,没去过中国的客人,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味道。

    尽管“茶生活”还是个年轻的新店,但是从开业起,一直都活跃在社交领域。据小胡介绍,店内定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提供中国茶文化教学及实践活动;2015年9月,她本人受邀中国大使馆联合主办的中国伦敦美食节,担任茶席设计与茶艺表演;2016年2月,参加云南省政府及英国文化评审委员会,协助推广与宣传云南普洱茶文化;2016年5月 ,“茶生活”在中国政府接待外宾举办的伦敦中国茶会,尽现中国茶与器之美。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伦敦,找一方天地,暂抛烦恼,心平气和地关注与当下的宁静;随心选一款原叶茶,店员一边冲泡一边讲解,茗香缓缓沁心。这是小胡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凡流连于此的客人,无不感慨中西方饮茶文化的差异,同时表达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认可及尊重。“茶生活”以这样一种贴心和细致的服务来迎接世界各地友人,显得别具一格且满含款款温情。

    对于考察团而言,在五彩斑斓的英国茶市场,巧遇国茶并见证了它的茁壮成长,这番欣慰当是最适合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一行的完美收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