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2013年-2015年,中国分别进口印度棉119.35万吨、82.28万吨、24.25万吨,占我国棉花进口总量的28.76%、33.72%、16.47%,而2016年1-7月我国累计进口印度棉5.57万吨,仅占前7个月中国外棉进口总量的10.61%,印度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迅速下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13-2015/16年度,印度棉花的产量分别为620.5万吨、674.9万吨、642.3万吨和574.8万吨,整体呈下滑趋势,但2014/15、2015/16年度的出口量分别为91.4万吨、126.3万吨,出口量不降反升。这表明,印度棉正逐渐淡出中国用棉企业、贸易商的采购视野。
目前,高品级、品质的机采美棉、澳棉及乌兹别克斯坦棉是各方关注、询价和签约的重点,非洲、墨西哥、巴基斯坦等产地的低等级棉花也沦为“鸡肋”,一些纺织厂和贸易商认为,印度棉加速退出中国市场不可逆转,2016/17年度保住10%的市场份额难度较大,原因如下:
一、印度棉报价过高,全球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8月下旬,一些棉商和印度轧花厂11/12月船期S-6 SM、S-6 M报价分别为76.5美分/磅、76美分/磅(CNF报价),而9/10月船期的EMOT SM的报价分别为78.5美分/磅、76.25美分/磅,而目前印度国内S-6、J34的轧花厂出厂价仍高达86.90美分/磅、88.15美分/磅,大幅高于美棉、澳棉等产地棉花在远东主港的报价。
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对印度棉的需求旺盛。据USDA月报,2012/13-2015/16年度,印度棉花的消费量分别为473.6万吨、506.2万吨、533.4万吨、528万吨,棉花消费呈现阶梯增长;而2015/16年度巴基斯坦国内棉花产量、品质因天气原因均大幅下滑,导致纺企对印度棉花进口“井喷”,而2016/17年度巴基斯坦棉花供应形势仍非常不乐观,再加上越南、印尼等国对印度棉的关注、采购升温,印度棉出口“东方不亮西方亮”,轧花厂和出口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大幅下滑。
三、中国储备棉轮出政策、配额政策将印度棉挡在国门之外。仅有的89.4万吨1%关税内进口配额,大中型纺织厂、经营商只能用进口高等级外棉填补缺口,印度棉被人为忽略。
四、中国纺企40S及以上高支纱的占比上升,低品质棉花需求下降,特别是精梳、紧密纺、赛络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M、SLM及以下等级的棉花采购明显下滑,高品质机采棉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
(一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