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由马、船、骆驼运输,沿8省、自治区经蒙古输出俄罗斯,这条全长约1.3万公里的贸易通道,是继“丝绸之路”后横跨亚欧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如今正在有序推进。联合申遗的闽、赣、湘、鄂、豫、晋、冀、内蒙古等8省、自治区,已初步遴选出各自的遗产点,进入专家考察阶段;年底将编制完整文本,上报国家文物局,力争2017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沿‘万里茶道’,打通中蒙俄,湖南正好对接‘一带一路’。”省内申遗专家组认为,湖南段(安化至临湘)采取“遗产走廊”的保护模式,可打造出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品线路。
“万里茶道”申遗
湖南段遗产起重要支撑作用
17世纪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以茶叶贸易为主线,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这条“世纪动脉”对蒙古、俄罗斯乃至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年11月,国内8省、自治区代表齐聚武夷山,共同商定“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的“万里茶道”,先是福建、江西的茶叶,由晋商北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再由俄商远销圣彼得堡及欧洲各国。后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闽赣茶受阻,两湖茶兴起,安化等地的茶叶,源源不断北运恰克图。
“万里茶道”先是红茶占多,后来黑茶当家。省申遗专家组专家、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陈翚称,联合申遗的8省、自治区,福建,江西是红茶产地,湖南是红茶和黑茶产地,湖北汉口是茶叶加工与集散中心,北边四省、自治区是商贸中心。由于地域、功能不同,各省份文物遗产也有差异。作为红茶黑茶主产地,湖南段遗产无可替代。据专家考察,地域相对闭塞的湖南安化,保存了大量古茶树、古茶园、古茶道和黑毛茶加工厂,是“万里茶道”申遗的重要支点。
安化境内的高马二溪,仍保留着至少150年以上的古茶树群落;云台山、芙蓉山的古茶园,采茶从未间断,一直出产好茶。沿鹞子尖古茶道,石桥、茶亭、捐碑、禁碑等文物遗产众多。石板路上的石棋盘,为当年茶贩商贾对弈取乐所刻;诗碑留下清代名臣陶澍的诗句:“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谁知盘中茶,多有户上血”,字里行间透露出茶事的艰辛。在安化第一茶厂,清代制做红茶和黑茶的飘筛车间、储存茶叶的百年木仓一直在使用,整体保存完好,活态传承了手工制茶技艺,弥足珍贵。这里生产的“湖红”,曾与贵州茅台酒一起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岳阳临湘聂市老街,遗留下来的晋商茶行,多呈前铺后宅格局;“复泰川记·贡砖”标贴、运送茶叶的鸡公车、制茶时发醇及灭火用的铜杆水枪等文物遗产,见证了当时茶市的繁盛。
保护文化线路遗产
借鉴“遗产廊道”成功模式
据专家考证,“万里茶道”湖南段起于资水的苏溪关,沿安化、桃江、益阳老城、湘阴、岳阳老城,出城陵矶至长江省界以及黄盖湖附近,长约420公里。省文物局的文物调查表明,安化至临湘一线及周边,与“万里茶道”相关的遗产资源点有145处,已从中筛选10处,上报设在武汉的“万里茶道”8省、自治区联合申遗办。
作为文化线路遗产,“万里茶道”湖南段点多、线长,保护与管理难度大,要求也更高。省申遗专家组专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颂华称,借助此次申遗的契机,湖南可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新台阶。“万里茶道”申遗,我们不仅为了一块金字招牌,提升民众对遗产的保护意识更重要、更可贵。
省申遗专家组专家、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博介绍,作为世界遗产新类型,文化线路非点状、单个的静态遗产,而是呈线状、群体的动态遗产,因而具有更高的遗产、考古和旅游价值。“万里茶道”申遗,凸显了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湖南段沿安化至临湘,茶山、茶行、茶碑、古道、风雨桥、关隘、仓库、码头、会馆等相关文化遗产都有留存,看似散落各地,实则成线成带。这种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对湖南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借鉴“遗产廊道”的成功模式。李博认为,湖南段打造“遗产廊道”,以“茶叶”的特定历史动态、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相关遗产单体串联成廊道遗产区,形成面状保护,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具体而言,“遗产廊道”建设包括四大方面:一是茶文化绿道建设,沿安化至临湘着重打造遗产体验绿道、生态绿道、旅游绿道;二是节点建设,以古道、水道为主,包括相关历史构筑物、建筑物、文物遗迹、文化遗存等,弘扬原有特色、发掘场所记忆;三是解说系统建设,对关键线路(例如渠江至小淹一线,陶澍与左宗棠等名人与茶的故事、碑刻不少)可作重点解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两茶、茯砖茶制作技艺的解说系统,可以通过举办参与性活动展示种茶、制茶、品茶文化;四是经贸交流建设,通过办会展、兴旅游,助推湘茶拓展俄罗斯、蒙古、欧盟等市场,开启新的亚欧通道。
“抢抓‘万里茶道’申遗机遇,沿线地区在保护遗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遗产,有望捧上‘金饭碗’。”李博称,世界遗产要用世界的标准来保护,“遗产廊道”建设需要整体规划,依靠具有世界水准的专家来做,才能打造出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