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8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技创新成就产业传奇
江西省分宜县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打造西瓜传奇
□ 本报记者 叶梓 通讯员 卢禹帆 刘行宾

社员们正在装载西瓜。
社员们正在嫁接秧苗。
合作社西瓜精美的外包装盒。
社员们正在把西瓜装箱。

    炎炎夏日,坐在开着空调的房间内吃着凉爽的西瓜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近几年,随着麒麟西瓜的引进和广泛种植,江西省分宜县的老百姓们不但吃上了自己家种植的麒麟西瓜,而且还依靠麒麟西瓜摆脱了贫困。说起分宜地区掀起种麒麟西瓜的热潮,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陈小红。他成立的分宜县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就带动了全县9个乡镇和周边县区41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麒麟西瓜,让广大的农户们品尝到了麒麟西瓜的香甜,也感受到了种植麒麟西瓜带来的丰收喜悦。

    货运跑出的西瓜之路

    陈小红本来是一名长途货运司机。2001年,在福建跑货运的陈小红因拖运西瓜,认识了浙江做麒麟西瓜生意的彭友达。陈小红在帮助彭友达把西瓜运往沿海各大城市的时候,车子一到市场,麒麟西瓜便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还是普通西瓜的好几倍。看到这个情形,陈小红对种植麒麟西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学到种植技术,他四处考察学习,到处查阅资料,打听各种种植信息。终于,经过几个月的科学培育,陈小红的大棚麒麟西瓜不仅种植成功了,收入还达到了在家种田时的好几倍。

    为了把这一产业引入家乡带领村民致富,2003年,陈小红回到分宜试种了一亩大棚麒麟西瓜,并开始组织亲友一起种植。第一次试种就取得了成功,纯利润达到了4000余元,相当于当时分宜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倍。此外,陈小红还帮助一起种植的亲友买种子、购材料,为他们寻找销路。当年,一起种瓜的亲友们每亩地的利润都达到了4000多元。在他和亲友的带动下,2005年,周边村民都开始尝试种植麒麟西瓜,种植面积一下子就达到了170多亩。

    随着种植西瓜的农户不断增多,种植面积也扩大了不少,陈小红意识到:分宜大棚麒麟西瓜已形成了产业,具备了市场、技术和推广的条件,如何从产业链上做文章,打响自己的品牌已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于是,他决定把一些有头脑、懂技术、会管理的党员和西瓜生产骨干组织起来,成立麒麟西瓜协会和红阳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西瓜种植户的生产、技术、信息、经营等一系列服务工作。

    2008年1月,陈小红组织种植户成立了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了种植、购销合同,除了为农户提供优质廉价的西瓜种植材料,还免费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一条龙”的服务不仅保证了瓜农的销售,也建成了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

    2010年5月,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凤扬”牌西瓜商标。当年,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如何来为瓜农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贴心服务,是陈小红不断思考的问题。2012年6月,合作社与分宜县供销合作社开展了合作(供销合作社占股35%)。分宜县供销合作社入股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后,首先帮助“凤扬”牌西瓜通过了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不仅让“凤扬”牌西瓜有了“身份证”,而且使其有了进入江西各大超市、全国各大城市的“通行证”。

    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自然就增多了;产量增多了,销售的压力自然也就增大了。为了撬开全国的销售市场,合作社开始奔走在浙江、江苏、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等市场。“只有打开了全国市场,才能真正让分宜西瓜走出江西,并打开瓜农致富的大门。”陈小红说道。

    想要占领市场,除了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点以外,产品的包装也是占领市场的重要一环。于是,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了18个仓库、一个包装加工厂、一个配送中心,为种瓜农户串联起“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的整个服务体系。目前,“凤扬”牌西瓜已远销到长沙、武汉、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

    另外,为了确保社员的利益,合作社还坚持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西瓜:如果合作社的收购价低于市场价,就由社员自己销售;如果高于市场价,则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这不仅保证了社员的利益,而且保证了全国23个销售网点的货源。

    16年坚持研究西瓜栽培技术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在市场上得以生存的关键。要使“凤扬”牌麒麟西瓜长时间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质量与科技的创新。为了减少社员的资金投入,陈小红主动承担起麒麟西瓜品种更新的任务,在自己的瓜棚里开设试验田,试验新品种,寻找更加节约人力、适合人们一次食用、减少土地轮种损失的嫁接苗新技术。

    在对全国市场调研中,陈小红了解到,适应北京市场需求的是秋瓜;适应湖南、江西、广东等市场需求的则是夏瓜,且大小重量都应该在10斤左右,适合人们一次性吃完。于是,从每年2月份下种,3月份下苗移栽到35天发育、35天成长、110天收获,通过精心研究,合作社成功地培育出一根藤结三季瓜的新技术。

    在培育第二季瓜的时候,他只允许一根苗长一根藤,一根藤只结一个瓜,以此来保证瓜藤的粗壮和西瓜的大小。“一棵藤结一个瓜,一亩地种300棵苗,300棵苗结300个瓜。夏秋二季收获,一亩可为农户增收1万多元。” 对每亩瓜田,陈小红都有精确的计算方法。

    他告诉笔者,因西瓜需要隔年轮换种植,为了解决用地问题,只好将种植范围扩展到周边县(区)。据介绍,合作社社员除了在分宜县种植了2.2万多亩西瓜外,还分别在宜春市种了1.5万多亩、渝水区种了8000多亩、安福县种了3000多亩麒麟西瓜,每亩地年产值可达1万多元,年总产值可达4亿多元。

    “因为西瓜的种子每年都在变化,在试种新产品时,每年都需要一笔试验经费。这笔经费都由合作社来承担,在新产品试验成功后才推广给社员。”分宜县供销合作社业务科刘科长说,“整整16年,合作社都坚持不懈地进行新产品的试种开发。失败了,就再来,陈晓红从不轻言放弃。”

    陈小红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可在大棚西瓜新品种培育上满脑子都是大学问。他认为,长沙与武汉两地夏天气温高,西瓜销售量大,品牌竞争力不强,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和迅速占领市场。于是,他带领社员建立了1360亩的试验基地,开始试验大棚西瓜嫁接苗新技术。据了解,他的新型嫁接苗大棚西瓜不仅获得了成功,而且产量高、质量也好,现已有4户农户开始试种。

    “他的嫁接苗新品种,不仅解决了因隔年轮换种植而产生的场地问题,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价值,一个基地可连续种植20年不搬家,空余时间还可种蔬菜,把土地合理利用起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分宜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聂小军介绍,除了嫁接苗新品种,陈小红还在西瓜地里套种药材。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社员已在西瓜地里套种中药材5000多亩,年底预计可达到3万余亩。

    说到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贡献和打算,陈小红十分坦诚:“分宜已是江西周边最大的大棚西瓜产区,在做大做强这个产业上,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最大的功劳是引进了技术,并推广到了周边地区,还帮助瓜农们撬开了全国的销售市场。接下来,为解决物流问题,合作社将在分宜县供销合作社和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建一个冷链库,为分宜西瓜谋求更大的市场。”

    名片

    陈小红

    江西省分宜县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记者:供销合作社入股合作社,对发展当地西瓜产业起到了哪些作用?

    陈小红:为了做大做强分宜西瓜产业,分宜县供销合作社引导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并把支部建立在协会上,以推动西瓜种植产业的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本地农户参与西瓜种植,也使种植区域很快扩展到了宜春、宜丰、上高、万载、分宜、渝水等县(区)。

    记者:合作社在最开始进军北京市场时,曾连续4年亏损,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陈小红:北京市场的潜力巨大,而且北京是辽宁、内蒙古、吉林等地西瓜的中转市场,只有占有了北京市场的份额,分宜西瓜才有可能销售到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去。 在北京,西瓜不好卖的时候,我们卖其他水果;西瓜集中不好卖的时候,我们分散卖。通过灵活的销售方式,我们逐渐在北京市场站稳了脚跟。

    记者:合作社在确保社员利益方面是如何做的?

    陈小红: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为社员和当地种植户把握好三个关口:一是统一提供优质价廉的西瓜种植材料,包括西瓜种子、大棚薄膜、节水滴灌设备、农药、化肥等;二是统一免费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多人集中在固定场所进行大型培训以及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三是为瓜农的销售出谋划策。根据市场调研,合作社为瓜农制定了精准的销售策略,夏瓜大多数在省内销售;秋瓜则大多数销往长沙、武汉、浙江、江苏、北京等大中型城市。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