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统计信息表明,近年来,我国城乡物流成本从占GDP的20%降低到16%,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相对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的物流效率“短板”依然明显。那么,物流业“短板”,究竟短在何处?
物流成本偏高
运输效率有待提升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指出,去年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占GDP比率为16%,而发达国家普遍低于10%。此外,据相关机构测算,美国货车每天平均有效行驶里程是1000公里,而中国货车每天平均有效行驶里程只有300公里。
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汽车物流企业公路运输车辆空驶率高达39%,成为汽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公路物流占到货运总量的70%以上,车辆空驶率偏高,对环境、能耗、交通基础设施等的负面影响巨大。”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散、乱、差”——“小”,经营主体规模小、数量多,全国公路物流企业有750多万户,平均每户仅有货车15辆;“散”,经营运作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很低,90%以上的运力掌握在个体运营司机手中,行业集中度仅为1.2%左右;“乱”,市场秩序较乱,竞争行为不规范,诚信体系缺失,“骗货”事件时有发生;“差”,服务质量不高,经营效益较低。
物流平台建设滞后
信息“孤岛”亟待打破
徐冠巨指出,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建设了一定规模的公路网,但是并没有形成物流信息系统,现在的生产企业、物流公司、卡车、卡车司机、物流园区大都处于无序的分散状态,都是信息“孤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指出:“目前,我们的铁路、公路、水运的货运量全球第一,快递量目前也全球第一。但从全球来看,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落后于发达国家。”他指出,未来物流业的建设,就是要改变分散、分裂、分割的状态,实现共利、共赢、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物流业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这正是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 “当前,迫切需要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公共信息平台。”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说,当前,全球化信息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建设发展迅速,但物流互联网建设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我们抢抓机遇、提前布局,加速抢占全球物流发展的制高点。
据介绍,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同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物流信息根服务器”,依托国家物流平台的大数据,正在开辟一片蓝海。
诚信机制缺失
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完善
近年来频现的物流企业“跑路”现象引发社会关注。物流企业为商户承运、配送货物的同时,往往也替商户向收货方收缴货款,这种“代收货款”的业务发展迅速,但监管和诚信机制的缺失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相关专家指出,物流业涉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业,也包括仓储业和邮政业中的快递业务,统一监管是一道难题。随着“互联网+物流”的发展,新业态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据了解,菜鸟网络、京东商城、安得物流、智通三千等平台型企业借助互联网络实现模式复制和业态创新。尤其在市场不集中、信息不对称的公路货运行业成为平台经济的热点领域,货运互联网平台一度超过200家。
相关专家指出,在推进“互联网+物流”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开阔思路,大胆实践;同时,要加快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短板也是潜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与交易成本直接相关的就是物流成本。如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破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仍需进一步实践。
(程之伟 路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