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资产规模超万亿的“农金军团”是这样炼成的
——安徽农商银行系统资产规模突破一万亿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通讯员 胡燚

安徽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学军,省长李锦斌莅临2015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战区视察指导。
安徽省联社召开“新三板”政策解读会。
安徽省农商银行系统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大会现场。
安徽农金布设的“农金便民宝”为客户带来了便捷的刷卡消费体验。
安徽农金信贷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编者按

    率先全面完成农商银行改制的“安徽农金”,一次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83家农商银行全部改制成功,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完成农商银行改制的省份;72家农商银行完成在省股权登记结算公司的股权集中登记托管;15家农商银行启动“新三板”、主板挂牌上市工作;省联社被列入全国省级联社改革试点……这一次,安徽农金军团又以资产规模破万亿元的业绩,再一次站到了令众人瞩目的高度。

 (本版图片由安徽省联社提供) 

    1

    持续深化改革  全面创建“三好银行”

    资产规模突破10000亿元,存款余额突破77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800亿元……日前,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喜讯频传,全省农商银行多项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到2016年7月28日,安徽全省农商银行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03.1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773.17亿元,各项贷款额4804.62亿元,存贷款余额位居全国农信第8位,存贷款市场份额连续7年位列全省同业首位。

    近年来,安徽省农信联社指导全省农商银行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努力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在全系统3万余人的共同努力下,农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员工整体素质及企业品牌形象均有了质的提升,核心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农金六十余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唯有坚持深化改革,才能激发强大的发展动力。

    2014年底,安徽省农信社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发展进入农商银行时代。立足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安徽省联社于2015年适时推出深化农商银行改革的“顶层设计”,即以“抓发展、控风险、推改革、强素质、树形象”为抓手,大力推进“小银行大平台”建设。“小银行”是全面创建内控好、服务好、效益好的“三好银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商银行;“大平台”则是建设省联社信息科技、产品研发、风险管控、支付结算和教育培训5大服务平台。目前,已有7家农商银行经验收达到“三好银行”标准,先进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安徽省联社立足自身特色和行业实际,要求农商银行要以“坚强的党委会、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尽职的经营层、有效的监事会”为目标,构建规范、高效的“三会一层”运作机制,促进农商银行稳健发展。

    另一方面,安徽省联社全面启动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工作,力促农商银行挂牌“新三板”甚至直接在主板上市,打开全新的转型发展空间。目前,全省83家农商银行已有72家完成了在省股权登记结算公司的股权集中登记托管,15家农商银行启动了“新三板”、主板挂牌上市工作(其中铜陵农商银行、马鞍山农商银行等4家农商银行已获得银监会前置审批通过)。

    2

    发力移动金融  抢占市场竞争高地

    移动金融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主阵地,也是农商银行通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安徽省联社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大力挖掘移动金融市场,主导开发了省内技术最新、功能最全、界面最好的“掌上银行”——安徽农金手机银行,涵盖账户查询、转账汇款、日常缴费、自助贷款、网上购物等多项功能。到6月末,安徽农金手机银行签约户数已突破500万户,达到514.65万户。全省约每12人就有1人安装了安徽农金手机银行客户端,通过手机银行发生信贷交易额达282.44亿元。

    依托手机银行,安徽省联社又于2015年初创新推出了“社区e银行”综合服务平台,力求推进物理网点的服务转型,加强与线上渠道的互动,把强大的网点服务与高效的线上服务紧密结合,构建了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服务渠道体系。到6月末,全省共有82.3万人注册成为“社区e银行”客户,吸引了5.63万户商户进驻,累计交易商品和服务262.67万件(宗)、金额达17332.09万元。此外,“社区e银行”创新举措还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度肯定。

    同时,农商银行的微信银行也于今年顺利上线,累计发展用户21141户、绑卡7870张。到6月底,全系统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67.36%。通过手机银行、“社区e银行”及微信银行,全省农商银行构建了全天候的“口袋银行”服务体系,覆盖了客户基础金融业务,不仅方便了客户,也大大改变了全省城乡居民的金融生活方式。

    3立足支农支小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活,江淮经济的“任督二脉”才畅通。

    面对经济新常态,安徽省联社指导各农商银行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发挥点多面广的地缘、人缘优势以及决策链短的独特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江淮经济转型发展,为全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支农方面,利用多年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经验,结合各项政策优势,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产业链金融、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如,全面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到6月末累计发放此类贷款3497万元,惠及79户涉农企业和农户;进一步探索扩大“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5亿元和1.74亿元;全面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贷款余额达206.37亿元;全系统涉农贷款投放总量持续增长,到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3151.72亿元,比年初增长2.82%,占全系统贷款余额(不含票据融资)的75.37%。

    支小方面,一是大力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新路径,如推进“4321银政担”合作模式,到6月末发放“银政担”贷款274.77亿元,市场份额约占54.94%;75家农商银行开通“税融通”贷款业务,实际发放贷款21.42亿元。二是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建立独立的审批流程,探索高效的决策模式,打造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全省农商银行设立小微客户专营机构229家,培养专业信贷人员1913人。三是为中小客户减负举措精准落地,全面推广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及续贷贷款等创新业务,3类贷款总额达到297.36亿元,超过17万户中小企业受益。到6月末,全系统小微贷款余额3237.32亿元,贷款户数34.39万户,申贷获得率达97.38%,全面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

    多年来,农商银行系统以占全省约20%的存款市场份额,发放了占全省70%以上份额的农户贷款、占全省37%以上份额的涉农贷款,成为服务“三农”的领头银行;发放了占全省37%份额的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小微企业伙伴银行;发放了占全省39%以上份额的县域贷款,成为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

    4

    创新帮扶模式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系统中的强力引擎,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路径。

    安徽省联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全省83家农商银行主动担当扶贫重任,发挥本土银行的信息、资金、决策优势,创新实施“金融+”“农商银行+”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变“被动式”“授鱼式”“慈善式”的传统扶贫模式为“主动式”“授渔式”“帮扶式”的可持续扶贫新模式,奏响金融扶贫最强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2015年7月,安徽省联社与省扶贫办联合开发推出“金农·扶贫贷”专属信贷产品,在省内有扶贫开发任务的70个县(市、区),对符合条件、有生产能力和创业需求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抵押、免担保的专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并执行基准利率、财政贴息、免购保险等优惠政策。到6月末,已授信贫困户25.54万户,授信金额54.27亿元,发放贷款余额4.28亿元。

    去年年底,安徽省联社出台《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计划累计投放扶贫信贷资金超过350亿元,其中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累计投放150亿元,并实现全省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同时,要求全省农商银行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丰富扶贫信贷产品,立足产业、创业就业、基础建设、民生保障以及普惠金融四大扶贫举措,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激发经济活力,坚持做到扶贫项目优先支持、扶贫资金优先安排、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坚决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徽省联社指导各农商银行立足本地实际,采取“农商银行+”的方式,积极加强与财务、保险等机构的合作,探索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如:

    金寨农商银行探索“1+1+N”,即将农商银行、经营大户和贫困户有机连接,“扶大带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亳州药都农商银行将扶贫小额信贷与“扶贫小额信贷保险”结合,由当地财政部门按照每个借款人 5 万元的标准购买“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岳西农商银行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由当地县政府安排互助资金1640万元,作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并由乡镇财政承担10%的风险补偿。

    到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对64.06万户贫困户建档立卡,授信54.27亿元、发放贷款4.28亿元;发放贫困地区民生保障工程贷款28.2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3.12亿元、产业扶贫贷款13.22亿元。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贷款64.35亿元,当年投放20.9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近3.77万户。

    5加强基础建设  推进普惠金融建设

    推进普惠金融建设是农商银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在各项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安徽全省农商银行不忘社会责任,不断加大全省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将优质服务送到城乡居民身边。

    到6月末,全省 83家农村商业银行共设立物理服务网点3104个,加上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50家,全省农商银行的网点已经超过全省银行业网点的40%;全系统累计发行金农卡5419.38万张,全省城乡平均每1.1人就有一张农商银行银行卡,发卡量位列全省同业第一。其中,累计发行金融社保卡2636.67万张,约占全省金融社保卡发行总量的60%。

    为畅通城乡支付结算渠道,方便城乡居民办理金融业务,全省农商银行继续加大物理服务设施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投入。到6月末,设立了1701家农村金融服务室;布设了ATM自助设备4705台,约占全省ATM布放总量的16%;多媒体自助终端已布放856台,布放POS机具8.17万台,设立助农取款点6351个;为196.28万客户开通网上银行,为320.23万客户开通互联网支付服务;累计为861.53万客户开通了短信通业务,累计发送业务短信1.95亿条;96669客服中心24小时受理呼入咨询,为客户答疑解惑188.3万人次。

    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让农商银行把贴心的服务延伸到了城乡的各个角落,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夯实了各项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一步,安徽省农商银行将继续坚持服务“三农”、中小微、社区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动摇,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机制、优质的形象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给力实体经济,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