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甘肃张掖这一古丝绸之路商贸重镇的再次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又一次重大机遇。作为黄金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之一,无论是区域位置还是产业基础,张掖都具有“走西口”的比较优势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现实条件。
借“一带一路”战略东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向“外向型农业”发力,将农产品远销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金张掖高原夏菜的“出镜率”扶摇直上。2015年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实现了直接出口;2016年2月28日,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CTK贸易公司、塔吉克斯坦工商会驻中国总代表、新疆维奇诺国际贸易公司签订50万吨农产品出口协议;5月27日,首批300吨正式启运,既是张掖市迄今为止签约规模最大的一笔农产品外贸出口协议,又标志着张掖市农产品向西直接出口实现新突破;8月中下旬将有第二批农产品出口。
据了解,2015年张掖市蔬菜种植面积达73.04万亩,产量近260万吨,产值达26亿元,蔬菜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玉米制种产业的第二大主导产业。以此为基础,近年来,张掖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引导和培育系统内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立足区域内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特色适宜种植以花椰菜、甘蓝、娃娃菜等为主的高原夏菜的理想区域优势,鼓励社属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和“种植、收购、冷贮、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推进以金张掖高原夏菜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走出去”。
成立于2010年12月的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近6年的努力来打造“绿涵”品牌,带领当地农民闯出了一条靠种植高原夏菜致富的创业之路。“金张掖的‘金’使得它适宜发展绿色产业,张掖的高原夏菜赢在品质。我们做市场首先就是考虑品质,只有这样才有立足之地。因为东西只要是好的,就不怕有人比。所以按照市场标准,消费者需求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一方面是订单种植,一方面是形成品牌效应。”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建学寥寥几句道出公司快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为了积极抢抓“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同时还加大了对中亚、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推动张掖果蔬产品向西出口。“选择国外市场前,通过甘肃省商务厅带领我们到中亚市场实地调研,开农产品推介展销会,发现国外的市场需求特别庞大。同时,甘肃省商务厅和财政厅联合,通过市区联系财政部门,在当地的银行给我们做担保。”王建学介绍,“一带一路”的利好机遇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加速了“走出去”的进度。2015年,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了驻霍尔果斯市西航农产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并在霍尔果斯口岸新疆建设兵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特区投资建设了“甘肃省特色农产品贸易展厅及10万吨农产品加工储运中转中心出口项目”,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涵盖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展厅、10万吨果蔬保鲜恒温库、仓库、钢网架大棚、农药残留检测室、病虫害检测检疫系统及配套服务工程等,计划年内建成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引导设施蔬菜基地规模化发展,实行连片开发,形成产业聚集。公司先后投资1.34亿元在甘州区明永镇沿河村荒滩建成库容2万吨的蔬菜水果保鲜库20间、钢架大棚1020座、高效日光温室120座、蔬菜集约化自动育苗中心16000平方米、网套厂3500平方米、泡沫箱加工厂4100平方米和冰瓶厂300平方米。
如此一来,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以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形成既有面向中亚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又有霍尔果斯口岸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作为展示采购平台,自建的驻霍尔果斯市西航农产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则全权负责出口事宜,分工明确,运转有序。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目前还处于培养铺开市场的阶段。通过与负责新西伯利亚地区400多家超市的农产品采购的俄罗斯CTK贸易公司建立合作,我们成为其在中国的农产品供应总代理,为今后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建学告诉记者,由于中亚地区农产品需求的品种覆盖相对较少,以西红柿、洋葱、土豆、彩椒等为主,没有西蓝花、芒果等品类果蔬。预计8月中下旬将进行第二批出口,逐渐将高端蔬菜水果品类引入中亚5国及俄罗斯。在他看来,中国农业走出去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我们中国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农民收入。让中国农业走得更好更远,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满。
截至目前,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已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累计销售洋葱、马铃薯、萝卜、番茄、大蒜等各类蔬菜736吨,销售额达184万美元。打开优质农产品向中亚国家直接出口的通道,未来张掖在实施“东进西出”战略、发展“外向型农业”方面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