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之“乱”
@茶侃
中国名优茶之乱,已经让不少名优茶爱好者望而却步。卖茶的您且说着,买茶的我且听着;卖茶的您不能理直气壮,买茶的我当然将信将疑,半推半就的买吧。中国茶叶标示的标准化可以从包装上体现吗?法国葡萄酒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他们有一套规范的体系和严格的制度来保证。
@徐方
多元化经营与单品类聚焦,这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选择!多品类、多渠道、多产业…多元化催生复合型集团企业,似乎天下生意,唯多保险!而单一品类聚焦,总让人不踏实,不生即死、进无可退,没有苟且偷生之途!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多品类保险,而不是单品类冒险。
满大街的百货店、杂货铺,正在毁掉消费者者的好奇心。同质化的集体审美疲劳,正在呼唤小而美的创新小店巅覆消费观。单品类聚焦可以从单一大品类(如红茶类)、工艺品质类(如传承人茶)、特定消费者类(如侠客茶)等品类切入,将单一品类玩到极致,方可独占消费者心智。
@点点
这一年多来,陆续推介了几批年份茶,销量要远远高于当季新茶。市场状况如何,用户的需求最能说明问题。新茶不好卖,除了原料成本太高、价格缺乏竞争力之外,更在于投资炒作理念日渐失去市场。尤其北方客,囤茶经验不足,受当地气候、温湿度条件所限,贸然大批量入手尚属于半成品的新茶,并非明智之举。
相对于新茶,同一山头的年份茶价格不及其一半,而且已有显著转化,适合当下品饮。无论初涉此道的新手,还是资深玩家,在低谷期入货高性价比的年份茶,都正当其时。一旦行情回暖,涨幅最猛的也显然会是这部分茶品。
茶行业需要进步
@内参
看到一个观点:咖啡文化强调个人主张“我”,它不能分享;而中国的茶文化,强调的是“我们”,它主张分享…”呵呵,不懂所谓的“茶人”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天天把“茶文化”挂嘴边,也难怪茶叶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茶叶变化大,包括工艺,制作,品饮。几百年前的古书虽说不是废纸,但毕竟时过境迁大不同。读书,不应该一味守旧。
@欧阳道坤
中国茶业的整体进步,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协同推进:通过茶文化重构,推动饮茶之风;通过茶产品创新,扩大茶消费;通过模式创新,提高茶企运营效率;通过工业化改造,提升茶原料的性价比和供应能力。
@拾语山房张博文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信息越来越对称,市场越来越规范,所有虚的套路将不再起作用,真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与品牌,一定是以可靠的品质为强健骨肉,以正确的文化为高尚灵魂,表里一致地在市场中获取消费者的信赖。硬实力加软实力的有机结合,才能把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