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6(第四届-镜泊湖)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简称“冷链委”)负责人就“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
他首先解释说,以前谈食品安全或强调生产环节,或聚焦终端零售和餐饮,物流安全一直被大家所忽略。所谓物流安全,第一体现在运输和配送环节,车辆是不是在合格的卫生和温度环境下运输和配送的;第二体现在仓储环节,食品运到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食品的接收和储存是不是在合格的卫生和温度环境下完成的,是不是有合适的信息化追溯手段去把关。
他指出,冷链物流、易腐食品要求全程的运输、交接和储存始终在冷链环境下,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营养及新鲜度,这是食品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据研究发现,控制易腐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而控制微生物的关键就是控制温度。温度每升高6℃,食品中细菌的生长速度就会翻一倍,货架期缩短一半。“有时候,我们买的冰激凌变形了、酸奶外表有水珠、速冻饺子一煮就烂,这些其实都是冷链断链的结果。”他解释说。
他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冷链物流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菜贱伤农”问题。当前受到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弱的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产地有完善产地预冷和冷库以及加工设施,这样可以有效延长产品货架周期,拓展农产品销售区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达到错季销售的效果,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此外,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冷链发展滞后,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助于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解决“菜贵伤民、品质不保”问题。这些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流通环节过多,各环节雁过拔毛、层层加价所致;另一方面则凸显了冷链物流体系缺失,由于冷链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农产品无法做到错季销售,而且农产品损耗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物价上涨在所难免。由于冷链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农产品在没有成熟的情况下被采摘后通过常温运输到消费地,这就是我们在产地和消费地吃到的农产品味道截然相反的原因。
国际上有个说法,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冷链物流会迎来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已接近7000美元,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农产品冷链发展规划》,我国冷链物流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那么,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位负责人指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冷链基础设备设施落后,而且功能失衡。中国冷库总量为3710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不足20kg,而美国冷库总量虽整体与中国持平,但按人均占有的冷库容积来看美国是中国的5倍。此外,我国当前冷库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功能失衡,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
二是冷链标准缺乏监管,企业执行力度差。据统计,我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所有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冷链物流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目前还是空白。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规高度,例如欧洲很多国家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简称ATP),其中对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一旦企业触碰将面临罚款乃至法律制裁。
三是冷链理念薄弱,易腐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这既体现在政府管理层面,也体现在消费者层面。我国政府部门往往相对重视食品生产环节,而缺乏对于冷链环节的监管和追溯。而在美国,农业总投入仅有30%用于生产,70%则用于产后的保鲜、运输和监管。对于我国消费者而言,虽然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费占比已经超过30%,但大部分人还认识不到温度变化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
以上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目前的“痛点”,直接体现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冷链水平差距,而差距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左右,而果蔬损耗率则高达30%。如果将果蔬损耗率从当前的30%降低到5%,那么每年可节约1000多亿元,或者可节省1亿亩耕地,提供1.8亿人一年的口粮,数字竟如此惊人!
基于上述冷链多个方面的重要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与黑龙江省商务厅、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联合定于近期在牡丹江市举办“2016(第四届-镜泊湖)农产品冷链物流峰会”,旨在引起全社会和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共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条,推动我国冷链物流建设,进而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
(连 伟 安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