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7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读书如饮茶

□ 王 涛

    读书养人,这是人生经验之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的,书是人生经验的积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生如书,书如人生。纵观历史,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们,都博览群书,爱书如命。而自己能跳出农门到机关工作,我想这与不断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

    参加工作十多年了,读书与品茗是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件事。品茗之余感到,读书与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品茗,品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要想品出这茶中滋味、茶中乐趣,就必须静坐而细品,且知其泡茶之法,才能从入口之初的“苦”中,品出茶之香甜、茶之可口、茶之境界,享受到这品茗之乐。读书亦然,只有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并且做到学而思之,思而行之,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领悟到书中真谛。

    品茗须择良茶,读书须择好书。茶有好坏之分,倘若选到坏茶、腐茶,喝时味道不佳,喝到肚子里还伤身,“品”则便是谈不上了。另外,茶的品种也很多,每一种茶都有其特有的“味道”,毛峰的鲜醇爽口,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不同人喜欢喝不同的茶,所以说,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良茶”来品是品茗重要的第一步。

    品茗须静心品,读书须静心读。品茗需要心静,静夜独坐,捧茶入定,从一小片茶叶中便可品出山月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心灵复归宁静。倘若品茗时饥渴难耐,心中焦躁不安,纵使茶叶再好,泡茶功夫再深,喝到口中的茶也如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

    读书与饮茶一样,心静极其重要。把认识的字念一遍,并非是真正的读书,仅仅浮于文字表面的人只能算是匆匆欣赏风景的过客。倘若心不静,身处喧嚣烦闷,纵使有大把时间学习,书读的再多,也难品茶中真味,难悟书中要旨。相反,只有心静下来,读书时始终保持一股静气,不为琐碎事扰心,不为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读,才会沉醉其中。

    学须静,才须学。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现在有的同志学习上有一种浮躁心态,以致静不下心、稳不住神,拿起书本就心猿意马,魂不守舍;有的“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囫囵吞枣,浮于表面,止于字面,不求甚解;有的学习“蜻蜓点水”,走走形式,完成任务,装装门面。归根结底就是受社会上一些浮躁气息影响,心静不下来,就好似急匆匆把一杯好茶直接灌进肚子里,无法品出任何味道。

    心静,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素质。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锤炼能力素质?首先,心静要眼界高远,胸怀大志。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把理想和追求树得高一些,把事业和责任摆得前一些,把名利和享受看得淡一些,才能在浮躁的大环境里不随风起舞,独善其身。其次,心静就要凝神专注,心无旁骛。要做到以“入世”之心干事,以“出世”之心交际,在车马喧哗、前呼后拥之时,多想想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少些应酬热心,多些学习静气。最后,心静就要脚踏实地,奋力拼搏。要有一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不仅要挤要钻,更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执著苦学,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得进去,学出精彩。

    品茗须懂泡茶,读书须常动笔。品茗与泡茶是分不开的,一些人茶品的再多,也不懂得泡茶之道,纵使有上好的工具,也泡不出好茶;品茗而不懂泡茶,品出的只是茶之味,而品不出茶之“境”,如此品茗也缺了不少乐趣。因此,品茗之余要习泡茶之道,自己动手泡茶,学会“泡”出自己的“境”来。

    读书亦是如此,书纵使读的再多,而不去思考,不去动笔实践,读书就失去了意义,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动笔,莫读书。”意思是,要读书,就同时要让你的笔也“动”起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悟出自己的道来。

    我理解,读书之所以要与动笔同步进行,第一是为了加深记忆。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天才,也不可能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完全熟记于心,倘若经常做些摘抄或笔记呢,一些要点便可以日后得以重温,从而加深记忆。第二是为了积累资料。倘若读完书,连一点必要的资料也没有留下,甚至像狗熊掰棒子,边掰边丢,那就与“做学问”背道而驰了。第三,这里的“动笔”,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写作而言。要写作就要结合实际思考,一来二去,便从“读人家的书”过渡到“写自己的书”了。

    学习不但体现在读书上,还要付诸应用,这是更重要的学习。我想,这里的“应用”,也包括了写作在内的。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之一,光是藏书就有7万余册。可他只读书,不动笔,就连一篇短文也不写,不知有意识地去汲取书中有益的营养,结果终成“书虫”,无所成就。可见,读书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建议那些正在参与工作实践的读书人,还是在“动笔”上多下些功夫,这样便可使自己在成才的道路上步履得以加快。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