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羡慕和向往当兵。1978年的初春,刚满19岁的我,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那喜悦的心情就甭提多高兴了!
我们部队驻守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营房坐落于无锡市梅园公园的西郊。我们的哨所与当地湖景村基康里生产队的百余亩水蜜桃桃园紧密相连。
第一次站岗的场景,尽管已经过去了38年,仍记忆犹新。那是我参军入伍站的第一班岗。那天,我身着崭新、整齐的军装,佩戴鲜红的领章、帽徽,扎上武装带。老班长领着我来到哨所,与老兵举行了“隆重”的交接岗仪式:立正、敬礼、接枪、紧握钢枪,健步走上哨位。观察着四周动静,履行哨兵职责。此刻的我,深感自豪!老班长陪着我站完上午岗,令我倍感军营战友的情深与温暖。
既要站好岗,也要当好“护桃人”。连队组织的拥政爱民系列政治教育,让战友们自觉视驻地为故乡、视百姓为亲人。
春日融融,连队每到周末都安排半天的“助民劳动日”。我和战友们来到桃园,同乡亲们一块劳动,帮他们除草、打药、松土、点花粉,干得无比欢快。桃花凋谢后进入长果期,村民们要用纸袋将小桃子一个一个地套上包好,我们又帮着递纸袋、递绳子,帮着套上安全袋。为了不误工期,连队炊事班送饭到桃园给战友们吃。
6月中旬至7月初,水蜜桃正值采摘期,生产队缺人手向连队求助,子弟兵二话不说,加入摘桃行列,帮着采摘、分拣、装筐、搬运……忙得不亦乐乎!
无锡水蜜桃,以皮薄、汁多、个大、甜脆、味美而享有盛名。但在摘桃中,我的战友们摘桃不吃桃。口渴了,都喝着自带军用水壶里的水。一次,轮到我站哨,正巧碰上平时助民劳动认识的俞阿姨,她在桃园采摘桃子,见天气炎热,好心的阿姨连忙送来3个刚采摘的大水蜜桃。此时,我想起班长的叮嘱,“我们只有看护桃园的义务,没有吃桃子的权利”。我就编造假话:“我吃不得桃子,吃了胃痛!”被婉言谢绝后,俞阿姨“气”得边走边说,“这些当兵的怎么都得了‘怪病’”。
连队把老百姓桃园当作自己的“责任田”辛勤耕耘。寒冬来临,又同村民一道,对桃树作打理“包装”:给每棵桃树树脚粉刷石灰水,对其修剪、整枝等,确保防寒保暖,安全过冬……精心种植和管理,生产队水蜜桃喜获丰收,老百姓满脸欢笑。湖景村书记和队长带领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给部队送来感谢信和锦旗,真诚感谢子弟兵的无私奉献与帮助。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驻地老百姓也为子弟兵做了许多好事。当连队离开营房外出野营拉练时,生产队老百姓自发组织“护连组”,帮助看营房、管好菜园、喂猪;战友们刻苦训练,军服破得快,生产队的大婶、阿姨们就成立“缝纫组”。担着缝纫机到连队,娴熟地帮着缝补军衣和被套,并制作鞋垫给大家。“八一”建军节前夕,老队长领着村民们来连队走访、慰问,特意送上西瓜、猪肉等慰问品。这一点一滴,凝聚着对子弟兵的关爱之情。
熟悉连队爱民新人新事,书写出火热的军营生活。热衷于写作的我,尝试着向媒体投稿。于是,我就从战友们爱护桃园的事迹写起,一篇题为《编外“护桃人”》新闻稿首发命中,被南京军区报纸刊发,后被地方《无锡日报》刊登,又被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连队小事情,登上大报纸,这下二连出了名,引起上下高度关注。之后,我又深入挖掘,续写出5篇反映连队开展拥政爱民的先进事迹,相继见报。连队一举成了典型,年底被师、团评为“拥政爱民先进连”,被军首长荣记“集体二等功”,受到表彰。我个人也因此荣立“三等功”。历经连队两年磨炼后,一纸调令,我离开了连队、离开了哨所,被调到部队机关,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92年的秋天,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军营,转业到九江市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工作。身为农家子弟,从田野中走出来的我,又投入到服务“三农”的主战场,在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这个大舞台上,奉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军营,这座大熔炉,是我成长进步的摇篮。14年的军旅生活,难以忘怀。部队,培育了我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磨炼了我严要求、守纪律、讲规矩的思想作风,终身受益。
又值水蜜桃飘香时。魅力无锡,那清清的太湖水,给我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连队那甜蜜的哨所,留给我的是不尽的眷恋和怀念……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