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7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忆海堤抢险

□ 胡晓明

    近日,与友人结伴到海堤游玩,站在又高又宽的海堤上眺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楼房整齐划一,成方连片的鱼塘里鱼儿飞跃,横竖成行的秧苗随风飘荡,海堤两旁树木郁郁葱葱,百鸟飞翔,歌声嘹亮。乡村美景好似一幅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小时候,父辈们不顾生命危险海堤抢险的故事。

    那是40多年前的盛夏,白天骄阳似火,热浪袭人;晚上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如注。一会儿,农田一片汪洋。我们刚吃过晚饭,突然接到通知,队长按照上级命令要求,全队骨干劳动力,一小时后到大队部集合,连夜赶到海堤抢险。我父亲当然不例外,全家人帮忙准备抢险物资,母亲忙得团团转。首先要自带干粮,家里没有熟食,于是母亲就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用锅炒干,用小塑料袋封好,让父亲系在腰上。饥饿时,开水一冲即可食用。其次,要自备雨具。过去没有塑料和皮具雨衣,父亲只好用斗篷和草衣武装整齐穿戴好,以防淋湿。三要带足抢险工具,主要有3样:挑土方的扁担、一把锋刃的铁锨、准备大型塑料袋或蒲包。各项工作准备好后,父亲冒着大雨,大步流星地向指定地点奔去。

    到大队部后,大队书记亲自带队,将100人划成5个小组。在清点人数后,作了简短的动员讲话,统一大家思想,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灾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打仗,全体民工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二是不怕吃苦,团结协作。海堤两边既没有住户,又没有锅灶,而且连夜作业,大家要有思想准备打起精神;三是因海边风大、浪急,夜间劳动,视线不好,既要注意安全,又要尽快完成任务。会后,大队用8台拖拉机将100名民工送到海堤抢险一线,经过1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到了指定位置。公社领导早已将抢险地段分块包干,简要地提出要求后,立即组织施工。只见海面上波浪滔天,狂风呼啸,一浪高过一浪,似排山倒海之势,一次又一次地冲击海堤。台风夹着暴雨,铺天盖地袭击着人们;海风大约有十一二级,吹得人们眼睛睁不开,身子也站不稳。海堤被海浪侵蚀,多处地方出现塌方。如果不及时封闭加固,一旦堤溃,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天公不作美,但是大家精神抖擞,不叫苦叫累,争先恐后地干活。每一道塌方都有带队干部负责,大家开展比赛,看谁完成任务快、质量好。工地上,打桩的打桩、挖泥的挖泥、挑担的挑担、打包的打包,手磨破了不吭声、脚划破了不喊疼、肩膀挑疼了不叫苦。渴了就喝口水继续干,饿了吃点干粮继续挑,风声、雨声、号子声交织在一起,电筒、马灯、闪电交相辉映,雨水、汗水湿透了全身。但是,没有一人偷懒,没有一人临阵脱逃。经过全体民工的努力, 20公里的海堤上9处缺口全部封闸加固。民工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但是脸上却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又到汛期,一想起过去抗险的事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尽管现在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技术进步了,海堤固若金汤,海啸毁堤可能性不大,组织民工抢险的概率不高。不过,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他们抢险的故事仍然被我们铭记在心底。这些农民兄弟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千万百姓生命财产安危,义不容辞地加入抢险一线。他们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心中想的就是守好海堤、保护家园,这种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弘扬,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