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市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支农方向不偏离、支农力度不减弱,真正成为了联系党政和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近170亿元,位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4年来,年纳税额过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做法
全市农信社在服务辖区实体经济、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概括起来,主要做到了“四个倾斜”。
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全市农信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工业新型化、农业特色化、三产规模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以信贷结构投向引领发展方式,为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先后为各类重点企业累计投放贷款655.86亿元,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信贷支持。
向民营小微企业倾斜。全市农信社建立了一整套专门服务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体制、机制、模式、流程、产品等,努力破解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针对企业担保难问题,他们致力于改变传统的依赖抵押担保的信贷模式,细分市场与客户群体,积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融资产品,先后开发设计贷款品种20余种。如积极与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开办了“快信通”“小贷通”等各种新型信贷产品。
向县域“三农”经济倾斜。全市农信社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本土化经营,通过深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全面实施“阳光信贷”“小微客户”“信贷产品”三大普惠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此外,依据各县区特色农业板块,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培育了南郊大同近郊农业板块、阳高和天镇京津“菜篮子”板块、左云和新荣马铃薯杂粮油料板块、浑灵广灵药材干果菌业板块、大同县黄花菜板块等一批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周边县(区)的农牧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全市农信社坚持做到扶贫项目优先支持、扶贫资金优先安排、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如大同县和阳高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开立了风险准备金专户,注入风险补偿金1324.8万元,向581户农户提供信贷资金3196万元,发放特色“强农贷”6434万元,累计带动138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深度规划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全市农信社将紧紧围绕大同市“紧扣乌大张、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重大战略,全力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首先,将不断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积极支持大同市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现代服务业、大交通、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民生事业等7大板块建设项目。其次,挖掘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创新推广阳光信贷、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另外,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宽度”。积极支持政府重大建设项目,并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切实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最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高度”。大力支持大同市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型材料、食品医药、现代服务和康养“八大产业”发展,并推进清洁能源供应地、战略新兴产业聚焦地、首都功能溢出承接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绿色农产品供给地和生态康养宜居地“六大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