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7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探索路上感知白茶

□ 洪 治

    大约2004年前后,我开始接触福鼎白茶。当时,觉得外形松散、滋味很淡。尝试着给法国客户寄样品,不曾想被人相中,有些外销。以后,年年进货,年年品尝,但是年年没感觉。直到2009年,有一批白牡丹很好喝,我和客户都很喜欢。再后来,品茶无数,令我满意者极寡。印象之中,白茶不怎么好喝,似乎也很难做好。

    或许是风水轮流转,或许是福鼎政府、茶商持之以恒的付出和投入,抑或是政和政府与茶商的持续跟进,十年努力终于撬开了白茶市场坚冰。2013年开始,很多茶客们纷纷冲着“白茶的三抗三降”来买,感觉白茶似药不似茶。中国人多、市场大,新鲜好奇的人多了,便有做不完的生意!

    2014年4月,我在黄山利用春尾茶研制白茶。因为之前我有多年研究铁观音的经验,懂得茶叶的发酵规律和口感转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独创“最佳萎凋环境”技术,成功试制印象神农、印象牯牛降和齐云问道3款白茶,滋味柔和甘甜、满口生津,花香果味明显,茶友反映很好,解决了白茶普遍存在的口干口渴、没有鲜灵度、品质不稳定等缺陷。

    2014年10月,我到福鼎考察,发现福鼎白茶产业红红火火、品牌林立。福鼎从花茶主产区改为白茶主产区后,茶农从春茶一直采到秋茶,收入翻番,个个喜笑颜开。

    2014年10月,我尝试用铁观音原料试制白茶,虽然外观粗老,但是品种香突出,果味明显,口感不错。

    2015年我在黄山批量生产9款高、中、低档黄山白茶,其中四维得张、太白访诗仙、梦里桃花源等茶的花香突出,四维得张尤其神奇,兼具兰花香、奶香、藓香和果香,而且花香的浓度堪比茉莉花茶!

    2015年6月,《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开辟“洪治说白茶”专栏。我开始系统研究白茶的起源、历史、发源地、茶树品种、生产加工、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等。

    2015年6月,我利用出差机会,考察重庆荣昌的茶产业,试制古佛山白茶,让我对川茶有了新的认识,长期困扰茶企的汤浑、味涩等难题,其实不难破解。

    2015年7月,我利用暑假带孩子游黄山,亲自在老家洪坑采摘鲜叶带回北京做白茶,茶品得到于观亭、黄继仁等多位专家老师的认可和赞誉。我发现北方高温干燥的气候更适宜生产白茶。

    2015年8月,我试验用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产地的暑茶原料试制白茶,出乎我意料的是茶品很好,叶底红艳鲜活,茶汤黄亮,滋味甜美柔和。并由此发现,原来业界对夏暑茶存在巨大认知误区,我们普遍认为夏茶品质不好,太苦涩,因此多数地方的夏茶荒在山上,十分可惜。

    2016年4月,我用歙县蜈蚣岭白化品种原料,成功试制白茶“双白奇缘”,双白联姻,白化种茶叶也能做白茶。

    2016年4月,我用黄山古茶园野放茶树原料制作了白茶“古韵春风”和“古韵彩虹”并上市销售,滋味特别甜润。

    2016年4月底,我飞抵云南西双版纳考察,分析用普洱古树茶原料制作白茶的可能性。我发现,与江南和华东茶区对比,云南海拔高、空气干燥、空气流动性好、阳光充足、加工制作白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016年5月,我到政和考察,发现杨丰老师传统工艺加工白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另外部分企业用萎凋槽萎凋加工白茶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2016年5月初,我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期间,用正岩白鸡冠和肉桂在宾馆试制白茶,岩骨花香、岩风岩韵特征明显,香气更加幽雅,口感更加柔和。5月15日在鸿志茶庄举办的“2016新品岩茶品鉴会”上,深受茶友的喜爱。岩茶亦可做白茶,工艺更简单,不像传统乌龙茶那么繁琐、难掌握,而且劳动强度小、加工成本低。 

    2016年6月16日,鸿志茶庄举办“第三届鸿志专利白茶专家品鉴会”,吴甲选、于观亭、梅峰、黄继仁、方嘉禾、王秀兰等老师应邀出席,我向他们汇报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听取各位老师的指导意见。专家品鉴会是对我的年度考试和检阅,虽然也有碰撞和不同意见,但每次活动都带给我很多启迪和感悟。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知白茶,茶人洪治行走在路上。在此,谨向长期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前辈,表示真诚的感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