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7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透视棉花供给侧改革系列报道之四
实现按需定质 增加有效供给

□ 本报记者 王 蕾

 

    “所谓有效供给,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一要满足市场需求,二要有竞争力,而且不应该是仅仅满足市场要求,要是成本太高也不能叫有效供给。”河北省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卢怀玉在201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谈了自己对“有效供给”的理解。

    价格缺乏竞争力,质量难以满足下游纺织企业的需求,这些状况带来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棉花行业同样严重。围绕这些情况的改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棉花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一是提升棉花的质量,让生产的棉花能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推进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二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棉花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从而能从源头上解决我国棉花的竞争力问题。

从追求单产向提升品质转变

    今年是我国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政策的第三年,总体来看,价格回归市场,棉农基本收益得到保障,纺织原料成本下降,改革效果初显;但植棉成本高、棉花质量不均衡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与多年来重产量、轻质量的管理方式和分散化、粗放型经营模式有关。

    据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杨照良介绍,从2001年中国入市以后,纺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棉花需求量大幅度增长,最高年份达到1100万吨。在这种情况下,棉花行业开始一味追求产量。同时,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使得整个行业都围绕产量为中心进行品种研发、棉花种植和管理。

    “我国现有的供给结构不适应国内消费需求对品种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要求。拿棉花来说,前几年在临时收储政策的刺激下,大家对品质的关注度不足,过分关注产量,但我们需要的品质更高的棉花却没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去年新疆棉花质量问题的集中爆发,外在因素是气候原因,内在因素是品种的‘多、乱、杂’,是棉花育种导向片面追求高衣分的结果。”新疆棉花协会会长、新疆棉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玉清告诉记者。

    据悉,2012-2014年新疆地方规模以上品种分别种植了34个、38个和37个,植棉面积10万亩的乡镇种植品种多达30个。品种“多、乱、杂”直接影响了棉花品质的一致性。此外,由于分散化种植模式导致现在棉花采摘、存储、交售、加工等等都是混在一起,混摘、混采、混售、混加工,这也是造成我国高等级棉花大幅度减少、中等级棉花大幅度增加的原因。

    那么,如何改变我国棉业目前的这种现状呢?

    首先,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提升棉花品质是棉花行业“补短板”的需要。品种研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政策制定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思想观念上都要从“只追求衣分与产量”向“追求品质与效益”转变,以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我国纺织行业对高质量棉花的需求。

    其次,解决种植品种的多、乱、杂。“可以通过引导科技导向,从棉花育种方面选育耐盐碱、抗干旱、抗黄枯萎病的品种,加强高强力、长纤维棉花品种的选育,通过生物技术来实现棉花内在品质的提升。”卢怀玉说。

    杨照良建议:“除了培育优良品种,还要调整育种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将科研人员职称、收入等与品种审定数量脱钩,调整为与品种质量、推广规模、市场认可度等挂钩,鼓励其培育优良品种。同时,依照《种子法》加强种子管理。按照申报标准全面核查已审定品种,对于不达标品种进行全面清理;提高新审批品种主要指标的标准,控制新品种审批数量;参照兵团模式,探讨以县为单位实行‘一主一辅’品种种植管理办法,完善灾害保险等配套措施,并根据种植效果建立‘一主一辅’的动态调整机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禁止生产、经营未经审定的品种,重罚套牌、冒牌品种不法经营行为。”

    肖玉清也认为,棉花种植要从单纯追求提高单产向全面提升遗传品质、生产品质、轧花品质转变,通过改良品种、改变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中高端品质棉’生产,满足纺织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新需求。

降成本 打破价格天花板

    “降成本也应该成为棉花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之一。仅就棉花的人工成本来说,我国棉花的人工成本在总成本里面达到62%,美国只有4%,其他的产棉国成本则更低,这就显示出我国棉花竞争力存在很大的问题。”程国强说。

    据卢怀玉介绍,植棉成本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物质投入。近几年来,虽然物质投入和土地成本也在逐年增加,但上升最快、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工成本的变化,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由于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持续攀升,国内棉花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2015年新疆棉花亩均成本2119.55元,与上年相比增加8.33元,增幅0.39%。其中,间接成本是60.11元/亩,固定成本是36.70元/亩,人工成本是789.65元/亩,物化成本是589.06元/亩。”肖玉清说。近年来,新疆棉花种植的人工、农资成本不断上升,导致棉花种植成本随之上升。

    作为国内棉农的代表,卢怀玉提出了如何降低植棉成本的办法:“从栽培的角度来说就是轻简化栽培,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人工投入,同时,保证尽可能地提高化肥、水的使用效率。”

    在2016中国棉业高峰论坛上,肖玉清向大家介绍了新疆降低植棉成本的主要做法:

    首先,加大棉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这样既能有效缓解农田旱情,农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常规灌溉地块,又有力地增强了棉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次,加大机采棉的推广扶持力度,加大机采棉品种选育、种植模式、加工工艺方面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出台符合机采棉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棉花生产加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从而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自治区农产品竞争力。

    最后,促进棉花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模式,发展产业链金融,助推棉花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杨照良也同意扶持机采棉发展,他还补充道:“还要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出衣分适中、品质优良、成熟集中、植株紧凑的机采品种;加快解决适合机采的种植、采收模式,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解决农艺农机不匹配,导致采收棉花质量大幅降低的突出问题;加快开发与应用机采棉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同时,在新疆内部开展机采棉全产业链试点,从而解决制约新疆机采棉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问题。”

    此外,业内人士均建议补贴政策要与质量挂钩,拉开不同质量棉花获得不同补贴金额幅度,把优质优价措施传递给棉花生产者或籽棉交售者,鼓励生产者选择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生产品质,引导流通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采收和加工的质量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在生产环节推进植棉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按需定质”,才能破解“谁来种棉”、“怎么种棉”的难题。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