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7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泡饭

□ 李 峰

    俗话说:“好看不如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据《中国烹调大全·古食珍选录》上记载:“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性淡泊,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可知茶泡饭在我国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而我记得第一次见到茶泡饭,那是我刚刚参加工作后不久,随我的父亲回乡下老家去看奶奶。

    奶奶是在湖南安化资江河边长大的,是裹了脚的“小女人”。她一生与“河水”打着交道,在民国时期她就和我的爷爷一起驾着竹排“闯”汉口,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奶奶共生育了三男四女,其中我父亲是男儿中最小的一个。我父亲儿时,时常溜到离家不远处的一家私塾里,躲在一个有着窗户的墙角边偷偷跟着“学习”,这事后来还是被老师发现了,并狠狠地“教训”了我父亲一顿。奶奶知道后很是伤心,又觉得好可惜,便带着我父亲来到老师那儿求情……老师当时“职业性”地给我父亲出了几道书本上的问答题,可没想到我父亲竟然回答正确。老师一高兴,便对我奶奶说:“要你儿子每天给我捡一担柴火来,他就可以免费来上学了。”

    就这样,我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已经上山了,等到上课的时候,他已早早地挑着一担柴火来到了私塾。奶奶每天看着我的父亲如此辛劳,心里好是难过与自责。于是,她趁我父亲挑着柴火去上学去了,便蹒跚地爬上屋后的大山上,连滚带爬地捡着一根一根的柴火,然后打好捆,放在一显眼之处。次日,她便要我父亲多睡一会儿,说山上的某处已有打好捆的柴火,挑去就是了。

    我父亲在私塾上了两三年的学,转眼就是十四五岁的“大人”了。而就在此时,五星红旗已插遍了全国,奶奶本想还要父亲继续学习的,但已受红色革命熏陶的父亲,在这一次却偏偏没有听奶奶的话,而是报名参加了大队上的基干民兵组织。不久,优秀的父亲又被挑选进入到了乡镇的革命干部队伍里,东奔西跑,在最为边远的大山区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也就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组织上才把父亲调到了家乡县城。这个时候,我也刚刚参加工作,于是在当年的春节,父亲便带着我第一次回老家看奶奶。

    那个时候,资江两岸还没有公路,县城到我老家只能沿着资江河坐班船。大概坐了四五个小时的班船吧!班船终于在老家的小镇上靠停了,而小镇离我老家还有十多里的山路。我提着满满的一袋袋物品,跟在父亲的屁股后面,又是沿着资江河顺江而下。小径山路崎岖,而且凸凹不平,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便在一个摆渡处停了下来。不一会儿,一只小划子船便“摇摇晃晃”地划了过来,那划浆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一边划,一边叫着小叔。原来,那划小船接我们的是我大伯的儿子,奶奶接到我父亲的信后,便叫他一直在河对岸等着……船在水中一摇一晃的,我不得不蹲在船里,双手使劲地抓着船沿,保持着身体的平衡。船眼看就要靠岸了,对岸的房舍也从雾气迷漫中凸现了出来,一位白发苍苍、柱着拐杖的老婆婆,站在屋檐下放眼观望着河面,大伯的儿子告诉我,那就是我们的奶奶。

    几十年后母子才相见的情景那肯定是不用说的,自然是十分的感人了。本来住在隔壁的大伯大娘要准备饭菜招待我们的,可奶奶就是不依,她说她要独享和自己的儿孙在一起的时光。我们走进屋里以后,就看见柴火灶上已摆好菜,还有三个碗、三双筷子和三碗冒着热气的茶水。吃饭的时候,奶奶只端着手中的饭碗,嘴里却不停地劝着我们吃这吃那。当我和我父亲吃完饭后,她碗里饭根本就没有动,我们一个劲地劝她老人家吃饭。奶奶笑了笑,然后端起身边的一碗热茶水,小心翼翼地将茶水倒进了饭碗里,又稍微加了一点食用盐和一点点菜汤水,再用筷子拌了拌,然后几下子就把这碗“饭”灌进肚里。

    我当时很是纳闷,奶奶是牙齿不好还是没有胃口?怎么能这么吃饭呢?这对身体不好吧!奶奶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连忙解释说:“这是茶泡饭,我与你爷爷在‘闯’汉口的时候就经常这么吃,现在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茶泡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我转身望着父亲,父亲点了点头,意思是有这么一种吃法。

    后来,我多次陪父亲回老家看奶奶,奶奶基本上就是吃这种茶泡饭,一直到她老人家98岁逝世。

    奶奶如此高寿,这是不是与她经常吃这种茶泡饭有关呢?这个问题我没有去考究过。不过,自从我第一次见到茶泡饭的吃法后,我对茶泡饭还是格外关注的。回家后,我曾查找过许多的历史资料,而历史资料上的确记载了许多关于茶泡饭的事儿。于是,我也开始尝试这种“茶泡饭”的吃法与做法了,譬如用热开水泡饭,用绿茶泡饭,外加一点食用盐或糖类什么的,再配上一小碟腌制菜或花生米之类的,那爽口劲的确是蛮有味的。

    当然,这种茶泡饭仅存在经济条件还并不算好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今天由于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我对茶泡饭的做法又更有“研究”了。我时常试着在茶泡饭里融入了许多日本和韩国人的“电影元素”,给这个朴素的茶泡饭加了各种各样的作料。如在煮好米饭之前(煮饭时要稍微加点食盐,还要稍微放点食用油),切一点肉类(如猪肉、牛肉和鱼肉均可),切细一些青菜叶子,将两者搅拌炒熟。然后将米饭盛到饭碗里,四周稍稍“拍紧”一下,露出一个“凸”形,再倒上自先泡制好的茶水(不要超过米饭线),把搅拌炒熟好的肉类青菜叶子放在饭面上,这就成了自制的茶泡饭。这种茶泡饭吃起来清爽,闻起来清香,饭到了胃里浑身自在。

    而今,我们的经济条件更加好了,昔日的茶泡饭也是花样儿多了。前不久,我独具匠心,对茶泡饭进行了“改革”,用我们家乡的安化黑茶茶水直接用来煮饭和蒸饭,变成“茶煮饭”“茶蒸饭”,没想到那米饭的颜色格外透亮,那口感更是一绝。既没有盖住茶的清香,也没抢走米饭的麦芽甜味,甜甜爽爽,茶香飘逸,人的整个身子都仿佛置身在一个原始的生态环境里。

    茶泡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简单得而不能再简单的食谱,可这种不显眼的简单,恰记录了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