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14日,总社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会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表彰了2015年度百强县级社、基层社标杆社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百强县级社、基层社标杆社、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是系统深入贯彻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这些基层组织普遍综合实力强、运营水平高、服务功能完备、内部治理规范,对于推进供销合作社开展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打造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从本期起,本报将对百强县级社、基层社标杆社、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中的部分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予以报道,为各地供销合作社推动基层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敬请关注。
基层组织建设 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
江苏省兴化市社:融合多方力量提升服务能力
数说成绩
基层社和乡镇农合联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占全市总数50%以上,80%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入乡镇农合联,年增加农民收入6亿多元。基层社和乡镇农合联开展农机、植保等服务,收费标准低于市场15%,去年降低农户种植成本1500多万元,实现农社共赢。
主要做法
江苏省兴化市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基层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等基层组织建设,上联社有企业网络,下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以原有基层社为依托,联合乡镇范围内的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农民群众和村组干部等,成立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内设生产服务、流通服务、信用服务3个部门,承担起新型基层社全面为农服务职能。在乡镇农合联内部服务机制上,按合作制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到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成果。同时,该社还把跨区域整合组建优势产业资源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为农服务社提档升级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对覆盖全市行政村的630家为农服务社进行信息化改造,完善连锁机制,使之成为乡镇农合联和市社龙头公司的服务终端和前沿阵地。
重庆市大足区社:以农村金融为重心创新服务模式
数说成绩
2015年发展农民合作社83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12.58万户。大足区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为96家农民合作社提供了财务代账,为600余家农民合作社提供了工商代办服务,已累计为28家农民合作社发放农村金融创新试点资金贷款3160万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资金互助社会员39个,为会员调剂资金6850万元。
主要做法
重庆市大足区供销合作社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创新为农服务模式,大力打造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大足区社以供销集团公司为平台,以参控股的方式引进国有、社会民间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充分吸收各方面资金资源,既有国有资产,又有集体资产,还吸纳了相当比例的民间资本。大足区社还以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为重点,以大足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依托,以合作社工商代办、财务代账服务为基础,打造了为农民合作社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财务、政务、事务、业务、党务、金融等各类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设立金融业务分支机构,采取新建、整合和引进的方式,整合了各类金融和类金融服务机构。其中,在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主体的股份结构上,采用了混合所有制组建模式。
农业生产服务创新 因地制宜开展多形式社会化服务
山东省高密市社:构建“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
数说成绩
“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已经成为高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成熟模式。按这种模式组织开展土地托管服务,粮食作物亩均可节支增效400元以上,经济作物增效达千元以上。目前,高密市已建成这样的服务圈15个,覆盖全市农业面积的52%;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37.3万亩,累计实施一喷三防、深耕深松等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面积近100万亩。
主要做法
山东高密市供销合作社整合为农服务资源,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打造“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开展规模化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高密市社规划在原29个建制镇(乡)分别建设一个为农服务中心,每个为农服务中心占地20亩左右,具备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存放维修保养、粮食烘干贮藏或鲜活农产品冷藏加工、农民培训、庄稼医院、涉农部门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高密市社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生产资料连锁公司及相关农民合作社共同组建孚高农业服务公司,承担起全市系统农资仓储物流服务、大型农机具服务、关键技术培训、分享创新成果、对接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承接政府惠农政策和购买服务等六项职能。该公司与各镇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共同组建分公司,以此运营为农服务中心。为避免重复建设,突出各为农服务中心特色,位于城郊的以社区服务为主,位于经济作物盛产区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位于粮食主产区的以粮食储存、烘干为主。
湖北省随县县社:打造“四大服务体系”
数说成绩
截至目前,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3家,发展农产品种植农民合作社57家、农机合作社17家;拥有插秧机、旋耕机140台(套),植保无人直升机3架,飞防专用保障车2辆,网络社会机械810台(套);组建大田服务作业队42个;建成粮食烘干基地3处,与社会力量合办粮食银行1家。
主要做法
湖北省随县供销合作社构建集农机服务、集中育秧供秧、专业植保、粮食储藏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规模化开展水稻托管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随县供销合作社组织全县系统采取“供销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各服务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集服务组织、集中育秧供秧、专业化植保、烘干储存于一体的“四大服务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县、种收“一条龙”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网络。以“四大服务体系”和基层社为依托,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开展单托、半托、全托的土地托管服务。随县全县各基层社围绕承接农业公益性服务,积极开展新肥、新药、新种子、新技术“四新”试验示范以及特色种养殖业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升级 创新经营业态 培育发展新引擎
江西省湖口县社:盘活社有资产升级服务功能
数说成绩
鄱阳湖大市场年市场交易额达11.3亿元,年实现税收900余万元;农产品收储和转运项目年烘干能力达500吨,收购籽棉能力400万斤;新盛皮棉加工厂年生产皮棉能力达2600吨。
主要做法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供销合作社的鄱阳湖大市场现有固定门店2062间,市场交易额达11.3亿元,年实现税收900余万元。民间食府去年增加投资34万元,新建隔热屋顶2600平方米,店面门前遮掩挡雨棚1200平方米;投资26万元改建水果长廊和干菜批发店面37间,升级配套冷库860平方米,新建配套物流中心260平方米。湖口县社还通过招商引资开发赣北农贸城,规划“两条街”、“三市场”。在注重城区市场建设的同时,该县社还大力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2015年投资150万元新建武山中心社,将武山收花站免租10年招商入驻大米加工厂,年加工大米达460吨,确保了上片大面积水稻种植乡镇农民稻谷销售;将舜德轧花厂免租15年招商引入稻谷烘干和玉米、芝麻、棉花、大豆等农产品收储和转运项目,年烘干能力达500吨,收购籽棉能力400万斤。升级改造新盛皮棉加工厂年生产皮棉能力达2600吨。
湖南省慈利县社:布局全县农村连锁经营网络
数说成绩
2015年实现“农超对接”销售6320万元,同比增长10.5%;依托芙蓉两大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乡、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店387家、农资连锁经营店85家。截至2015年,芙蓉三大超市经营面积达到28000平方米,连锁经营超市面积达到26000多平方米,完成商品零售额2.3亿元。
主要做法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供销合作社推动社有企业建设区域配送中心,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建设乡村销售终端,构建覆盖全县的农村连锁经营网络。2007年和2009年,慈利县社积极扶持建立芙蓉万福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和芙蓉农资物流配送中心。至此,芙蓉超市成长为“三大超市雄踞县城,两大物流中心贯穿城乡”,集零售业、物流业、种植业、加工业、餐宿服务业于一体,总资产2亿元,年销售额4亿元的现代流通服务企业。慈利县社还不断构建适应现代流通新要求的经营服务方式。同时,县社在增强连锁经营活力上狠下功夫:在注重芙蓉连锁经营品牌宣传、连锁店面装修升级的同时,坚持以订货会、展销会、讲评会等商务活动,增强连锁经营凝聚力;坚持以流动车、表演队、宣传册等促销方式以及网购网销、“农超对接”等服务平台,增强连锁经营拓展力;坚持以优选进货渠道、扩大进货批量、快速直达配送等物流措施,增强连锁经营竞争力。通过产销合作,2015年,实现“农超对接”销售6320万元,同比增长10.5%。
社有企业转型发展 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
四川省汉源县社:依托花椒产业致富当地农民
数说成绩
发展绿色食品花椒基地5.8万亩,与6100 户椒农1.9万人建立了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2015年直接、间接带动农户8000余户,发展现代农业占全县农户数的10%以上,带动户均收入5000元,帮扶解困安置地震灾区人员到公司务工170人。公司年销售额4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税后利润6000万元。
主要做法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供销合作社围绕花椒特色产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社有企业经营设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花椒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省五丰黎红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优、检测齐备、质量最佳的花椒油生产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连市场”、产销对接为经营模式,建设绿色食品花椒基地5.8万亩,通过以农民合作社订单方式与椒农建立了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以高于市场1元/公斤的价格向合作社收购鲜花椒,合作社以市场价向农民收购,然后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将可分配利润的60%返回给社员,30%返回给农户,户年均获利3000元以上。同时,企业无偿投入150多万元,向椒农提供技术、种苗、农药和肥料,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间接带动农户近2000户。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及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企业较好的龙头效应。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社: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为农服务机制
数说成绩
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农资配送中心46个、直营和连锁加盟店480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组建了小贷公司2家、投资担保公司1家,打造乡村网上供销合作社,链接1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5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和1051个经营服务网点。
主要做法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生产、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村金融四大领域重点打造龙头企业,不断增强为农服务实力和能力。一是以“巨龙农网公司”为龙头,构建覆盖区、乡、村三级农资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了“六统一”连锁经营服务规范,依托“小三农”,服务“大三农”,实现了信息化网络管理。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及重组改造,形成了以巨龙农网、巨龙物流港、聚农网电子商务、科技示范农场为主的产业集群。甘肃巨龙现代农业物流港着力推进巨龙现代农业物流工程建设,建有农产品批发交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生活配套七大功能区。打造乡村网上供销合作社,平台链接1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5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和1051个各类经营服务网点,产品涉及农资、白酒、农机、粮油、家电、果蔬、日用消费品等,服务涉及农技、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农产品价格等。三是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组建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主要面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经销商户、种植大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同时,与农业银行合作,在6个基层社开设了金融服务营业厅,在村级综合服务社安装了金融便民服务终端,使农户足不出村就享受到小额借款、货款预付、转账以及个人存取款等业务服务。四是打“‘汉武’文化和酒文化”牌,建成了集白酒生产加工、汉武文化与酒文化传承、酒文化博物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酒泉酒文化博览园”,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品牌战略和精细化管理,已获得了ISO 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五是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展居民住房、商业地产、物业服务等业务,打造“甘肃一流,酒泉第一”的风景园林式住宅。
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把超市开到农村 把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河北省正定县社:建立上下贯通的综合服务体系
数说成绩
截至目前,已重点打造50家标准化的电商村级服务站样板示范店;在塔元庄村先后引进社会服务组织20多个,为该村480户居民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服务和公益志愿服务;在全县农村发展瑞天连锁加盟超市235家,年连锁配送额达5000多万元。
主要做法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供销合作社依托基层社改造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农资、日用品、绿色回收、农村产权交易、农村金融、电子商务、科技培训等综合服务,形成了上联龙头企业,中联社区中心,下联村级网点上下贯通的综合服务格局。正定县社采取自建与联建、改造与加盟相结合的方式,启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对基层社旧门店、大院落进行综合改造,先后建立起南岗等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塔元庄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由县供销合作社和塔元庄村委会共同投资兴建,设有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公益服务、文体活动、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6个服务专区,先后引进社会服务组织20多个,为该村480户居民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服务和公益志愿服务。建设农村超市,打造服务网络。采取自营、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全县农村发展瑞天连锁加盟超市235家,形成城区有直营店、社区有龙头店、村级有加盟店网络服务新格局,实行“六统一”规范管理。以河北瑞天经贸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全县农村建立起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165个,实现村村有电商服务网点的建设目标。实施科技兴农,延伸服务内容。充分发挥23个放心农资超市和135家农资连锁网点优势,正定县社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农用器械、种子以及科技图书等供应服务。正定县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将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和流动回收人员进行集中综合整顿,大力推行会员制,统一纳入行业协会管理,积极推进绿色回收体系建设,在全县农村建立起废旧钢材、废旧家电、废旧物资回收集散中心3个,对160名流动收购人员办理了流动回收资格证,对6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进行了备案登记。
浙江省余姚市社:“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体系
数说成绩
截至目前,余姚市供销合作社共参办领办农民合作社64家、综合服务社124家、综合体12家,成立4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将同质产业的合作社,整合资源,组建联合社,“抱团”发展,实现17个涉农乡镇(街道)农合联组织体系全覆盖。
主要做法
余姚市供销合作社以生产合作为基础、以供销合作为带动、以信用合作为支撑,建设面向“三农”、条块交融、功能完备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为构筑“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体系,余姚市社还建立集生产、供销、信用综合服务功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已实现涉农乡镇(街道)农合联组织体系全覆盖,17个涉农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农合联,承担农民培训、技能鉴定、品牌战略实施、农技推广等涉农公共服务职能。利用自身渠道和网络优势,余姚市社还发展了多种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索“合作社+直销店+基地+农户”的产销对接模式,实现了专业生产、销售合作联合,农户“小生产”通过产销对接在大市场中逐渐变为主动的“定价者”。与此同时,余姚市社还积极推进为农服务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积极发展内生于合作社和农户的“内置金融”,按照社员制、封闭性、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原则,新组建全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会——余姚市齐昌渔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注册资金100万元,积极稳妥为农户开展抵押担保等农村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置金融”资源,强化与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继续与建设银行联合发展助农贷款业务,在农资示范店开设POS机,拓展了农村金融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