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叶,静藏在历史中的荣耀与奢华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考察团员与贝特福德十五世公爵合影。
乌邦寺府邸。
大家参观挂在墙壁上的历代主任画像,最右边那位就是文中提到的劳德代尔公爵夫人。
团员向讲解员介绍此次考察的相关情况。
汉姆屋里,保留的中式瓷器和家具。
劳德代尔公爵夫人收藏的中国茶壶。
在齐彭代尔式风格的房间里,墙壁上贴着描绘旧时中国茶叶种植、运输等相关活动的丝绸。
另一间中西风情合璧的房间,精致的壁炉、沙发椅和梳妆台,背后是东方韵味的中国人物图壁纸。

    乌邦寺   Wuborn Abbey

    4月15日,伴着蒙蒙细雨,考察团一行来到英国伦敦以北70千米的乌邦寺庄园,浅灰色的天空映衬得这座见证岁月变迁的建筑愈显宏伟庄重。幸运的是,考察团得到了贝特福德十五世公爵安德鲁·罗素(The 15th Duke of Bedford, Andrew Russell)的亲自接待,这无疑使此次英茶之行意义倍增。

    说起英式下午茶,安娜公爵夫人这个名字实在不能再熟悉。贝特福德七世公爵弗朗西斯·罗素的夫人安娜·玛丽亚(1783—1857年),是一位和英国红茶文化紧密相连的人物。为消磨晚餐前漫长的等待和饥饿感,她提出了下午茶这样的餐前休闲环节,并在上流交际圈中逐渐流传开来。准确的发明时间难以确定,普遍认为是19世纪40年代,即大家熟知的维多利亚下午茶。

    这一时段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837—1901年间在位),也是唯一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掌权的时代,是“日不落帝国”的“正午”。女王登基时,年仅18岁,在繁忙政务的同时,私人生活同样需要一位颇具经验、值得信赖的上流社会女士协助打理,于是七世公爵夫人安娜·玛丽亚便陪伴女王左右。在公爵夫人入宫的五年中,下午茶也被带进白金汉宫,并得到女王的喜爱,这一习惯很快遍及英伦三岛和插有英国国旗的殖民地,如今更是风靡世界的文化潮流。

    当然,这样的福利全国上下都能享受到。当时,英国急剧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尾声,国会大厦的政客们指点江山,市井各行百姓卖力赶工。想想看,在疲倦了多半天的时候,可以喝上一杯热茶,吃点点心,和同事说笑聊天,将会极大放松身心。所以,下午茶成为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的提神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英国国饮。

    难怪英国有一首专门写给茶的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随行短记: 

    在乌邦寺,大家了解到英国下午茶文化的起源,并将庄园、府邸和其产业下的野生动物园一并参观下来。而深烙在心的,不仅是延续数百年的华贵富丽,贝特福德爵位继承者们的思变决策和社会责任感,更体现出这些上层名流,那连同世袭的财富一起继承下来的贵族精神。

    在近4个多世纪以来,罗素家族的成员都钻研其所在的工作领域,努力成为佼佼者,并尽己所能为人类和文明作出创新。贝特福德四世伯爵弗兰西斯·罗素(The 4th Earl of Bedford, Francis Russell)受到荷兰地面排水系统的灵感,因此对英格兰东部的湿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农业用地;他还建立了伦敦第一个广场,在伦敦市中心开设了第一家市场。多年后,贝特福德五世公爵弗兰西斯·罗素(The 5th Duke of Bedford, Francis Russell),也对农业进行了很多次改进实验,还赞助剪羊毛展览会。后来,他的兄弟贝特福德六世公爵收集植物标本,如今都陈列在邱园里。六世公爵的儿子约翰·罗素(John Russell)曾撰写过改革法案促进投票系统的民主性,后来在1846—1852年和1865—1866年,两次成为首相。20世纪,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开展了英国的反对唯心主义,他是渐进解析法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还身兼逻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社会评论家、政治活动家和诺贝尔奖得主。1953年,贝特福德十三世公爵伊恩·罗素(The 13th Duke of Bedford, Ian Russell)在承袭爵位和庄园时,高额的遗产税致使其面临变卖乌邦寺付税款从而保全家族其他产业的窘境。强烈的主人意识和家族尊严感使十三世公爵熬过漫长的抉择期后,于1955年作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决定:把乌邦寺这个几百年来家族庄园,打造成一个对外开放的营利性公园,集观鹿、品下午茶、动物园、娱乐、餐饮、礼品销售、举办活动等一体,现在每年能吸引150万游客。

    罗素家族和中国的渊源,早在19世纪末就因麋鹿写下初笔。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垮皇家猎苑,1900年八国联军侵京抢掠皇家御苑,让原产中国的麋鹿在家乡近乎绝迹。此事引起贝特福德十一世公爵艾尔布朗·罗素(The 11th Duke of Bedford, Herbrand Russell)的高度关注。1894—1903年,公爵把散养在欧洲大陆的18只麋鹿,全收养到乌邦寺园中,避免一战的波及。新中国成立后,麋鹿已在中国绝迹。1979年,在中国动物学家谭邦杰先生的呼吁下,1985年,塔维斯托克侯爵罗宾·罗素(后继位为贝特福德十四世公爵)赠送22头麋鹿回到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两年后,又赠18只雌麋鹿。现在,全世界的4000多只麋鹿,都是十一世公爵收养的18只麋鹿的后代。

    人们普遍认为,出身名门的特权阶级总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的确如此,但是机会多不代表就能成功,毕竟机会是留给能够辨识机遇、抓住机遇并后期努力的人。只是仰仗家世以不变应对风云变幻的时代,恐怕早就只有空名,这也是为何欧洲很多贵族荣光不再,仅仅名承祖爵。

    十五世公爵认为,人应多思考付出而非索取,身系乌邦寺庄园的成员则更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这让我想起托比·马奎尔版的电影《蜘蛛侠》,男主角对于突如其来的超能力,就曾正义凌然地说过:“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如今有不少财力雄厚的家庭送子女去贵族学校,培养贵族气质和礼仪。让下一代行为得体肯定是好事,不过首先要知道,贵族气质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表面功夫,而是多少代的绵延积累;贵族气质离不开贵族精神,自尊自立、灵魂独立、低调谦和、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这些品质才是真正贵族的“标配”。如果只是富而不贵,不如“财气”内敛,免得贻笑大方。

    对于茶,公爵本人甚是喜爱,远超过咖啡,而且特别喜爱口味厚重浓醇的红茶。顺便透露一点,正山小种,是公爵点名的最爱。

    在不久前,考察团团长孙前收到公爵回信,一来感谢热情的中国茶人赠送的礼品,二来祝愿此次考察满载收获。因为公爵本身事务繁多不能全程相陪,所以随行短记中的部分内容为我回国后再提问,请乌邦寺庄园的监管人赫斯特先生代转公爵回复的。对于公爵的配合和赫斯特的协助,本人在此深表感谢。

    汉姆屋 Ham House

    4月14日,考察团走进建于1610年的汉姆屋,其坐落于伦敦南部,泰晤士河畔的里士满。最初,它由詹姆斯一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使用。这座豪宅由詹姆斯一世的骑士元帅,托马斯·瓦瓦苏爵士设计并监工,呈H结构。

    1626年,汉姆屋租借给威廉·穆雷(William Murray),戴莎特伯爵一世(The 1st Earl of Dysart),他曾作过查理一世的挨鞭侍读。英国内战爆发前,穆雷将豪宅易主其妻,并在战争期间内完好保留居住权。1649年,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大批皇家遗产拍卖,其中就包括汉姆屋。1650年,穆雷的大女儿伊丽莎白和其丈夫莱昂奈尔,萨福克郡的赫尔明汉姆准男爵,买下汉姆屋;作为保皇党的穆雷被流放法国。

    伊丽莎白和丈夫延续穆雷的保皇政治倾向。夫妻二人共养育了5个孩子,其中有个女儿和母亲同名。1660年,查理二世赐给伊丽莎白一笔养老金,并保有汉姆和彼得沙姆地区的土地。老穆雷去世后,家中又得到了房屋周边75英亩的土地所有权,和289英亩私人土地的61年租用权。1668年,莱昂奈尔去世后,汉姆和彼得沙姆的土地都留给了妻子。

    1672年,伊丽莎白和劳德代尔公爵一世结婚,双方资产强强联合,和宫廷势力保持紧密。从1672年起,劳德代尔公爵夫妇扩建汉姆屋,并以当时最时髦的风格装修此屋,很快它便成为全英最漂亮的斯图尔特式住宅之一。1682年,公爵去世后,伊丽莎白的财富又增加了。小伊丽莎白在1678年嫁给爱丁堡的阿盖尔公爵一世,他们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汉姆屋出生。

    伊丽莎白,这位劳德代尔公爵夫人社交广泛,与当时把茶叶引入英国王室,被称为饮茶王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王后十分要好,王后常来汉姆屋与她一起喝茶。据说为了迎接葡萄牙公主下榻,伊丽莎白专门为她设计了三个房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王室贵族最早的饮茶历史在此可见一斑。

    汉姆屋内的藏品极为丰富,展览着许多珍贵的纺织品、家具和画作,其中大部分都是400多年前的瑰宝。其中,就包括一只使用的来自17世纪中国福建漳州窑的茶壶,其底座嵌有银边。据说,这只壶为公爵夫人私人专用,可见公爵夫人对其的喜爱。

    萨尔特伦庄园  Saltram House

    4月20日,大家参观的萨尔特伦庄园是位于德文郡普利茅斯市普林普顿的百年豪宅,约有500年,建于乔治二世时期,多年来几经易手,现已归在英国国家信托管理名下。庄园最大的特色是其浓郁的中国风。

    讲解员介绍说,在旧时的中英贸易中,英方购买了大量的茶叶、瓷器、丝绸,这些物件几乎在每个房间中都有陈列。众人参观的第一个房间较小,墙纸上的中国侍女、学者等图案都是墨水手工绘制。另一个房间四壁的墙纸全部是丝绸,并用特殊的方法固定在墙上。丝绸图案描述了中国早期广州(讲解员认为图中内容或描绘的是广州)茶叶的种植、加工、运输、装箱、品尝等和茶相关的生活场景,这些丝绸都是1740年左右从中国运过来的。这个房间里的家具,颇有齐彭代尔式味道(Thomas Chippendale),以一位18世纪英国家具设计大师命名的装修风格,即西式家具融入了很多中式风格。

    庄园的其他房间里,无不陈列着很多从中国买来的瓷器茶具和画作,其中不少是通过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这里,早期庄园仆人的一部分工资也可以选择用茶叶来抵销,因为当时茶叶是非常奢侈的消费品,一般人无福消受。另外,英语里面著名的“茶歇”一词有发源于此的可能。在18世纪,庄园的主人会在仆人辛勤劳作后的休息时间向他们提供免费的茶饮。

    随行短记:

    贵族们精细而略显苛刻的审美,往往间接说明一个物品的档次和内涵。而能够留存在像汉姆屋和萨尔特伦庄园这类华府的,无疑都是久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中国瓷器摆件和茶具、中国茶叶、丝绸、中国画,这些都是频频出现在各种毫宅里的装饰品和饮品,古今中外,不受时空局限。

    细想下来,当年中国各类产品在英国如此受欢迎,或许有如下原因:茶叶、瓷器、丝绸,无论哪一样都是精致而脆弱的,再加之路途遥远采购不易,自然提升了在当地人心中的价值度;数百年前,当时这些艺术品被创造时就已自带很高的艺术价值,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审美还是一致的;旧时的中国对于英国乃至欧洲而言,是一个未知神秘、安静内向的国家,当英国人看到了可以多少窥探出当地人文民俗的产品,那种好像从月球寻宝一样的感觉必然是十分的兴奋。

    记得在首都机场安检时,看到站在前面的一个英国人拿着几幅中国画,口里念叨着“amazing history”(灿烂的历史)。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辉煌,这是无可争议的;而我们更加希望,这份来自历史的自豪感,跟上时间的脚步,进化升级,让荣光照得更远。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