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6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好大一棵树
——古建筑高级工程师黄大树的一项新农村建设工程
□ 淮北子

    中国古建筑高级工程师黄大树,改革开放以来转战国内外,在400余处古建筑修缮、重建工程中都留下了他的精湛技艺,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去年,他又在家乡台州,开始了一项新的工程——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博览园的建设。

    黄大树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做这项工程呢?

    黄大树,原是一个农村青年,一棵山野里生长出来的幼树。他出生于台州临海市汇溪镇浚头村的一个农家,初中毕业便回乡务农。他勤劳、好学、上进,当过赤脚医生,在宣传队里演过杨子荣、郭建光等英雄人物。可浚头村每人只有几分田,却又要“以粮为纲”,再能干的人也没有出路。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才有了转机。当时,日本的一些佛教团体请求来宁波参拜晋代古寺天童寺。经历10年浩劫,天童寺遍体鳞伤,要接待外国友人,必须进行大规模整修。宁波市政府向全省求助:邀请有古建筑技术的工程队伍前来整修天童寺。黄大树带上本村27名青年组成的建筑队前去应征。

    来宁波参加前期施工的有8支队伍,只有黄大树的队伍既没有任何古建筑工程资质,又没有一点技术力量,被当做一群打下手的“小工”,干些清场地挖土方的杂活。黄大树心有不甘。这个工地上,到处可见一座座佛殿、宝塔等古建筑,还有那些神态各异的木雕泥塑神像,真是美极了。他爱上了这一行,对那些身怀绝技的古建筑工匠更是油然而生敬慕,有空就去看他们干活。他慢慢地看出来,古建筑虽难,但并非高不可攀。古建队里也只有几个行家,多数人像自己一样要老工匠手把手地教。黄大树想,国家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然他们可以学,自己为啥不能学呢?在白天,他干活比别人多用心、多流汗;晚上在帐篷里用木头、砖头一遍遍地摆弄、堆垒各种古建筑模型,天天弄到深夜。午休时别人下班休息了,他顶着烈日爬上热得灼人的古建筑屋脊,仔细观察研究。浑身汗如雨下,衣裳湿透,背上晒脱了皮。他的刻苦勤奋,多思好学终被一位技艺高超的老专家发现,主动收了他这个徒弟。

    黄大树不仅自己苦学苦练,他要求全队人员都要学古建筑技艺,他要把自己的这支队伍建成一支合格的古建筑工程队!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黄大树工程队在天童寺的主体工程——寺庙大殿的修复工程招标中,一举夺标。他们在工程专家的指导下,把天童寺大殿修复得古朴浑厚、金碧辉煌。这群农村青年从此迈进了古建筑高雅的艺术殿堂,黄大树更成长为古建筑工程界的一个领军人物。

    湖州飞英塔,堪称我国结构最复杂的古塔,“塔里藏塔”修复难度高,令许多古建筑行家望而却步。黄大树带领他的队伍高质量修复了此塔。经文化部专家实地验收,认为是一项古建筑修复杰作。清华大学院内有一清代工字厅古建筑群,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要修缮,京城的古建工程队没有人愿来清华“班门弄斧”。最终还是黄大树带队进京,修好了这一古建筑群,受到清华专家们的盛赞。几十年来他们修复、重建的古建筑杰作遍布祖国各地。近年来,又在武汉归元寺重建了建筑体积超过黄鹤楼的巨型古建筑圆通阁。去年,又建成了高达108米广东韵关万寿寺。他们还受我国政府派遣,去尼泊尔修建了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地的寺庙,到马来西亚槟城修复了清国驻当地外交机构——张弼士府邸的古建筑群。

    黄大树,这棵台州山里的幼苗终于长成古建筑工程界的一棵参天大树。三十多年来,黄大树为修复、保护国家古建筑不息奔走辛劳。做得多了,看得多了,就更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一个国家、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外,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民族要强盛就要继承、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古建筑,那便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他有自己的卓识远见。他特别重视自幼就常见的那些乡村古民居、山间古庙、古碑、村中戏台、祠堂、小溪上的古桥等古代民间建筑遗存。他认为再辉煌的伟大建筑,都能在民间找到它的根系!还有,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华农耕文化,这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大部类,同样值得重视。它包括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艺、生产工具及传统家居所用器物,还有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共生的各种民间礼俗、节日文化等等。可惜,这些丰富多彩的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消亡。

    黄大树今年已经68岁,作为出身农家的古建筑高级工程师,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为抢救、保护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出力!他曾多次出资帮助家乡修建水泥路、村民广场,尽多招收本村子弟进工程队工作,让他们有活干,增收入。现在,全村家家都翻盖了小洋楼。但是,有了小洋楼却找不到传统农耕文化踪迹的地方,能称得上美好新农村吗?新农村应当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他计划在自己的家乡浚头村做一个试验,兴建一个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园!他请农业文化世界遗产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农业博物馆馆长曾辛惠先生两次来到浚头村实地考察,指导他做好这项新工程规划。

    2015年,黄大树开始实施这项新工程。全村土地流转正依法依规进行。第一期工程先在村边的西溪上村造起五道塘坝,把溪水引进村庄,既用作生活、生产,又作为动力。5座传统的水磨已修复运转起来,80多眼田间灌溉水井及传统的汲水吊杆也已恢复。

    整个工程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用80亩田作传统农耕文化展示——用水牛拉犁耕田,拉水车灌溉稻田,人工进行田间管理。他说,我不是搞复古,也不可能让所有农村都这样做,我只是想在这块土地上再现传统农耕文化。起码能让我们的后人,特别是青少年知道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怎么回事!第二部分是建一座农耕文明博物馆,用实物、图片来展示江南地区的千年农耕文明。黄大树已收集到了上百种传统农耕用具及大量的农家生活器物。做传统农耕文明展览同时,还要展示现代农业的内容。形象地告诉人们,我们从哪里来,走向哪里去。第三部分是建环村公园,把村庄建成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地。

    黄大树说,整个工程大概用3年多时间可以基本完成,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也给浚头村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为此,投入一些资金是值得的。

    黄大树如今已根深叶茂,成为栋梁之才。他来做中华农耕文化展示园这样的工程,既显示出他的新农村建设理念,也是他这棵大树对自己生长的这方土地的深情回报。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