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6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绩效驱动:让银行高效运转的秘诀
河北正定农商银行打造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成效显著
□ 本报记者 李文娣 通讯员 石玉娜

        

  “从2009年的51亿元,到现在的146亿元,这些年我行存款的激增,和激励机制的变革密不可分。自从2009年实施绩效考核工作以后,刚性的制度、硬性的管理就根植于全行干部职工的心中,无一例外。”河北正定农商银行人力资源部经理王晓峰对记者说。

    2014年5月30日,正定农商银行挂牌成立,改制后的农商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出科技创新,大刀阔斧地针对全行展开绩效管理工作。为了对经营状况实现灵活、细致、高效的管理,实现对机构及员工的精准考核评价,该行在2015年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上线了一套前台绩效管理系统。这套系统以其各方面的优势,在银行的日常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绩效系统丰富了正定农商银行的基础管理。

    绩效系统通过各类系数和区间设置,可以灵活调整全员营销的价格系数、网点地区差异系数、岗位考核得分、难度各异的业务量系数等,使绩效考核结果公平直观。

    新绩效系统的组织机构管理,可以实现机构层级维护、权限控制和审批流程层级。当组织架构与岗位人员发生变动时,能通过绩效系统对该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使绩效考核与机构、人员设置实时对接。通过绩效系统平台,每个人可在各自权限范围内进行查询等各项操作,更便捷、高效、易于管理。

    谈到“发展”,正定农商银行副行长张颖表示:“我行绩效考核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提升员工能力,激发员工潜能,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来提高整体绩效,最终实现全行的发展。”

    正如张颖所说,新绩效系统是站在该行战略发展的角度设计的,不仅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同时绩效管理也能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导向,能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2015年1月1日,前台绩效管理系统正式启动。自此,突出效益、起点公平,强化业绩认定到人的“全员营销”工作机制拉开帷幕。

    绩效考核指标显示:柜员系列包括业务量、电子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个人存款营销等;客户经理系列包括贷款存量、贷款增量、不良率、回行率、利息收回率、超出存款任务的存款营销部分等。 

    据该行人力资源部经理王晓峰介绍,该系统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个人自主营销报备。员工可以通过绩效平台进行报备,避免了以往逐级上报带来的滞后、漏报等问题,这种依靠科技支撑、省人省事的工作系统,突显了其客观公正。二是该系统还具有查询功能。员工可以实时了解自身业务拓展情况及相应的绩效成果,通过登录绩效系统平台,查询存、贷款账户明细、到期贷款、不良贷款及账户余额变动等信息。

    绩效考核系统的两大功能为该行员工的日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协助并激励全体员工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

    但是,绩效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该行发展导向的转变,绩效系统需要跟随绩效考核标准有所改变并进行调整。

    “和以前手工操作的绩效管理工作相比,这套新系统优势很大,它可以通过预置各项基础指标,人为设定计算公式,使各项考核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都可以随着我行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而改变。当我行的考核办法改变时,系统可以及时更新指标及计算方式,高效、灵活、便于管理。” 张颖向记者解释道。

    另外,新绩效系统不但能规范每个员工的绩效管理,又能帮助银行提升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分析出员工绩效的根源、让员工的绩效得以提高,单位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还可以为培训、晋升、薪资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也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其实,绩效管理系统只是一个科技载体,要说提高全员积极性,毋庸置疑应该是正定农商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存款营销业绩的80%归属员工个人,20%上交网点。网点根据每位员工的营销成果,进行相对公平的二次分配。这些流程都是通过系统完成计算的。”王晓峰说:“系统的科学、公正确实能帮助实现员工的利益均衡化,让营销能手和营销能力欠缺的员工多多少少尝到绩效考核带来的‘甜头’。”

    在正定农商银行,记者还见到了一位名叫刘国强的管理者,他是该行小额信贷事业部城区分部经理,他说出了众多网点负责人的心声。

    “职工发展好不好,农商行发展好不好,必须靠严格公平的绩效管理。每个员工都能在系统平台上看到自己和本部门同事的营销业绩,由此知道自己的工作哪里欠缺,哪里需要跟进改善,这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自觉性提高了,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了。而且,系统的直观也为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帮助他们宏观地把控部门的工作情况。”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