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全面小康是主旋律,脱贫攻坚是关键词。在“十三五”规划蓝图里,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场举国上下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同时,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正在释放,人力资源的配置、新技术的运用,都将推动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增长点。扶贫将成为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下一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山西农信社作为扎根农村的“百姓银行”、地方金融的主力军,如何进一步理清思路、精准定位、精准谋局、精准施策,既勇于担当、履行好社会责任,又把握机遇、在精准扶贫中分得红利、强基固本,为全省农信社实现转型提质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是每一名山西农信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提高“三个认识”,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赋予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工作。专项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出了全新的扶贫格局。当前金融扶贫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并已成为一项政治任务。精准脱贫的“十项工程”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扶贫、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小额信贷”单列为一项工程,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扶贫、龙头企业扶贫等,也都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助力密不可分。在农村地区,无论从机构布局看,还是发展规模看,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不可替代。党中央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后银行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将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所以,无论从政策层面看,还是从农村金融市场布局层面看,农信社在扶贫工作中都责无旁贷,担负着应尽的社会责任。
精准扶贫是金融监管部门对农信社的监管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银监会等七部委,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并将纳入统计监测体系,山西银监局也把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等列为“扶贫小额信贷”的责任单位,并纳入监管指标考核。为此,实施精准扶贫是监管部门对农信社的监管要求。
精准扶贫是农信社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受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山西农信社改革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业务发展慢、高风险社占比多。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区域经济贫困造成的金融困境。据统计,该省119个县中,58个是贫困县、36个是国家贫困县,共有7993个贫困村、282万农村贫困人口,有吕梁山、太行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这些贫困区域,农信社共有57个县级法人机构,占全省县级法人机构总数的51.8%,2015年末存款余额为1600.87亿元、占全省农信社的28.33%;贷款余额为1001.04亿元、占全省农信社的27.65%;其中高风险社23个,占全省高风险社总数的62.16%。
长期实践表明,离开农村阵地、离开实体经济,农村信用社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存在的价值,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对于农信社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农信社推进金融扶贫,并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促进发展的机遇。如果2020年贫困地区能精准脱贫,那么农村信用社的化险改制目标就能如期实现,为全省农信社的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为此,全省各级农村信用社员工务必要统一思想,站在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与推动农信社自身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履职、主动担当,真正带着感情开展扶贫工作。
打造“七专体系”,发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扶贫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必须构建一套特有的信贷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信贷供给体系。结合山西农信社实际,重点突出“七专”:
制定专项规划。为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开展金融扶贫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规划前,要积极对接扶贫部门、了解政府规划,获取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信息。同时,要深入贫困一线进村入户开展实地摸底调研,逐一了解辖内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营情况、产业发展状况、金融服务需求、信贷资金需求,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计划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有创业就业能力、有经营项目或创业计划、有信贷资金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其制定精准信贷投放计划,通过提供信贷资金和适合需求的创业类、助业类金融产品,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对于因家庭贫困存在就学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学生,探索通过发放助学贷款、设计助学金融产品等措施,支持贫困学子实现上学梦;对于扶贫搬迁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合理满足其后续就业、创业、安居方面的金融服务和信贷资金需求,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发放装修、购置家具家电等消费贷款、创业贷款、就业培训贷款等方式,助其搬迁后顺利就业、安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