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三五”期间,农业将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为我国农产品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棉花产业也不例外。今年是我国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的第三年,从试点看,棉花价格开始回归市场,棉农基本收益得到保障,纺织原料成本下降,改革效果初显。但是植棉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以及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中国棉花产业补品质短板、加快产业链融合的重任迫在眉睫。从本期开始,本版将推出“透视棉花供给侧改革”系列报道,聚焦棉花的生产、加工、营销、品牌等全产业环节以及棉花企业的转型升级,探讨新时期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棉花、纺织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棉花价格缺乏竞争力,棉花质量难以满足下游纺织企业的需求;由于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持续攀升,国内棉花流通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新格局下,棉花企业的出路在哪?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产能过剩 抗风险能力低
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许多棉花加工企业这几年过上了“寒冬”,产能过剩,不少关门停产。“目前,新疆棉花企业加工产能严重过剩。” 新疆棉花协会会长,新疆棉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玉清在201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说, “据统计,2015年度,新疆经有关部门资格认定的400型加工企业有815家、共1069条生产线(其中地方610家、687条生产线,新疆兵团205家、382条生产线),这还不包括‘一证多线’的情况,全疆现有加工产能是棉花产量的近两倍。”
棉企加工产能过剩的情况在内地更为严重。湖北省棉花协会会长、湖北银丰集团董事长蔡亚军告诉记者:“近两年以来,在国内外市场新变化等多重影响下,我国棉花产业进行了重大调整,湖北棉花产业也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棉花生产规模急剧下滑,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大,原有经营规模亟待改进,湖北省棉花协会不少会员企业出现了关、转、停现象。”以2015年为例,内地棉花产量是220万吨,而内地棉花加工产能是400万吨。“僧多粥少”的现象,引发的是争夺资源的“价格战”,直接导致棉花收购成本升高,企业“吃不饱”就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为争抢资源,不少企业混等混级收购加工,又严重影响了棉花质量。“棉花加工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企业为争抢资源而互相哄抬价格,使得棉花收购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棉花加工企业为控制质量,安装‘三丝’机的费用增加,也相应增加了棉花流通企业的成本。” 肖玉清表示。
除此之外,棉花流通企业抗风险能力降低。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棉花销售一直持续量价齐跌,近期棉花市场行情虽有所好转,但仍然与成本倒挂500—800元/吨,加上前期棉花销售进度较慢,导致仓储、财务费用不断增加,疆内棉花企业总体仍然亏损。
“植棉补贴可以保障棉农利益,棉花质量不好,纺织企业可以选择去购买储备棉或者美棉、澳棉,但是加工企业不收购棉花,就意味着无米下锅,收购加工后还面临着销不出去的风险,日子着实不好过!”不少加工企业人士不禁向记者倒苦水。特别是老棉花流通企业,由于自身的人员、债务负担沉重,导致企业效益连年下滑并常年亏损。
提高棉花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业内的共识。
多元融合 深度合作
有关人士预测,未来几年,新疆棉花产业的消费将呈弱的“恢复性”增长,生产将呈弱的“缩减性”态势。
“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呈现成本高企、质量堪忧等问题,都与疆内棉花加工产能过剩有很大关系。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棉花加工企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棉花产业领域的大企业大集团。”面对当前新疆棉花产业的严峻挑战,肖玉清表示。
据他介绍,新疆将利用市场震荡下行的时机,淘汰棉花加工的落后产能,优化棉花产能合理布局,逐步改善加工流通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断改变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生产成本高、竞争能力弱的现象。同时,规范棉花加工行业管理,建立严格的市场督查及问责机制,特别是对“一证一线”等政策规定要加大监管和落实力度,将疆内棉花加工产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众所周知,新疆地方棉花产业的特点是‘小、散、弱’,要克服这些弱点,就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通过对实施优胜劣汰、兼并重组、靠大联强,培育棉花产业领域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新疆、中国乃至世界打造一个有影响力、话语权、产业链齐全的具有综合实力的棉花综合企业,引领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肖玉清表示。
目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了“三城七园一中心”的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16年,新疆将完成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1万人,培育纺织服装规模企业达到30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未来几年,新疆将在现有工业园区特别是南疆的工业园区中布局——以南疆的阿克苏和库尔勒、北疆的石河子为核心,打造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与肖玉清观点相同,蔡亚军认为,目前棉花产业调整任务的重心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棉花企业要主动适应产业新格局的变化要求,加快转型升级,加强产业联合,银丰集团已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银丰模式。”他说。
近年来,银丰集团不断拓展新业务、不断开辟新领域,发展成为集棉花收购加工和流通、农产品市场建设运营、纺织加工、准金融类、国际贸易、化纤代理、农业科技、物业管理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实业集团,棉花的主营地位一直保持不变。“我们经过多年的棉花经营积累和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银丰模式,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产业模式,发展棉花合作经营,领办棉花专业合作社30多家,全程参与棉花生产种植、田间管理、籽棉采摘交售等环节,覆盖植棉面积80多万亩,辐射带动棉农6万多户,有效带动了棉农增产增收。” 蔡亚军说。
同时,银丰集团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覆盖湖北、湖南、山东、江西、安徽等地棉区的资源体系,以“1+N”的合作模式,自建400型轧花厂并联合带动周边民营厂,建设棉花收购网络,年棉花经营量相当于全省产量的80%。
此外,银丰集团是内地首批将经营触角延伸到新疆的棉花企业,现已深深扎根于新疆棉区。通过采取收购兼并、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银丰集团与疆内80多家轧花厂开展深度合作,设立了7家400型轧花厂。近两年,银丰集团响应国家棉花“西进”政策,收缩内地老战场,做大新疆主战场,2014年经营新疆棉花总量27万吨,占全疆棉花总产量的8%,为掌控棉花资源、畅通流通渠道、谋求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坚守本地,拓展新疆,银丰集团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不仅提升了湖北棉业的竞争力,还通过制定完备的合作与分享机制,抱团取暖,共同抵御经营风险,实现了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