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5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合联:小贷转型 不转不行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开版语 

    中发〔2015〕11号文件把供销合作社开展合作金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农村合作金融是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实力的现实需要。而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创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开办农村合作金融具有组织、信息、制度、品牌等优势。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已通过组建农信担保公司、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开展安全统筹业务等方式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为了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供销合作社系统合作金融发展的情况,共同探讨合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呈现系统内外新型的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应广大读者要求,本月起,本报将每月推出一期《供销合作金融》专版,敬请关注,并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

    编者按

    央行4月25日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867家,贷款余额9380亿元,已然是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如此规模的小贷行业也面临着风险加大、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唯进取也故日新”——压力与困境不断激发小贷行业的内生动力,酝酿着新的趋势与挑战。“转型”成为小贷行业当下的核心关键词。

    在金融、准金融领域耕耘11年的中国供销集团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自2009年开始已在全国五省十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正着力摸索小贷业务转型路径。记者在“供销金融”(中国供销集团旗下金融板块全力打造的互联网综合性金融平台)上线一周年之际,专访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探访当下小贷公司为何亟待转型,将转向何方?

    “小贷转型,不转不行!”中国供销集团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泽涛这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时下传统小贷公司的重重痛点背后,转型发展任重而紧迫,也是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之所以要寻求其传统业务新生的根本症结。

    痛点频生  转型迫在眉睫

    据了解,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小贷公司就已问题频生。一方面,盈利水平较低、税收负担沉重,再加上坏账率攀升等,导致很多小贷公司或经营不善,“关门大吉”;或无心恋战,出让牌照。以江苏徐州铜山区为例,申泽涛告诉记者,此前当地有六、七家小贷公司,而目前仅剩为数不多的还能正常营业。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也并不是个例。截至2016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867家,贷款余额9380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减少23亿元。与2015年末相比(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10家,贷款余额9412亿元,2015年人民币贷款减少20亿元),仅2016年一季度的贷款规模降幅就已超出去年全年降幅,小贷公司数量也在3个月间骤减43家。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也给小贷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相对小贷公司来说,互联网金融属于轻资产、低门槛,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利率比小贷公司提供的还低。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也在向小微转型,尤其是区域性的农商行、邮储,给小贷公司添加了更多挑战。“内部累积的问题再加上外部的竞争,小贷公司压力很大,必须转型。”申泽涛介绍,“我们的小贷公司相对还好,因为中合联在区域内利率相对较低,也没有利用很多杠杆,发展较稳,但也必须要转型。如果现在不转,可能过了两三年,基本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路在何方  小贷“承上启下”

    申泽涛告诉记者,目前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的小贷业务转型主要有上、下两个方向:

    “上”借助互联网平台“远水解近渴”;“下”通过资金互助社“深耕于乡镇”。小贷公司在其中,则“承上启下”

    何为“远水解近渴”?即小贷业务转型路径中“向上”一步走——针对“只贷不存”这一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问题,小贷公司与“供销金融”互联网金融平台“无缝对接”。当小贷公司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时,可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中介撮合服务,由小贷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在平台上发布项目。这样,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就能有效破解小贷公司“只贷不存”这一痛点。“通过互联网,能够使资金有一个很好的流动性,使现金流能够源源不断地给养到小贷公司来。”申泽涛说。

    “向上一步”的转型模式,已在中合联的小贷公司和“供销金融”平台间得以运用。“供销金融”依托中合联多年深耕小额贷款领域的经验作支撑,凭借线下小贷公司成熟的风控体系、连锁化和规模化几张王牌,实现多维度的业务交叉体系。截至2016年5月29日,“供销金融”平台上线一周年之际,累计发布项目159个,撮合项目金额近1.5亿元,项目不良率为零。

    何以深耕于乡镇?5月20日,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会长闵路浩在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小额贷款公司、准金融机构能够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之间存在严重失衡。”而随着银行业务下沉、业务空间压缩、经济下行、行业风险释放等诸多因素,必将导致行业整体洗牌,最终形成行业内市场精细化区分,而乡镇农村这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则仍是转型中的小贷公司发散光热的初衷和蓝海。

    “2005年中合联成立,从政策性金融到商业金融,担保、小贷、融资租赁、典当、产业基金等都经历过。经过11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要想破解农村金融难题还需大力发展合作金融,形成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申泽涛强调。

    选择发展合作金融与其“向下一步”的小贷业务转型路径同源同归,而资金互助社则成为实际抓手,并被申泽涛喻为“真正的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比起商业银行,合作制金融更符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成本更低,也更灵活。

    目前中合联已在全国孵化40余家资金互助社,预计年内破百,资金互助社将成为小贷公司扎根基层、深耕乡村的触手。

    据了解,在资金互助社刚起步资金不足时,小贷公司可向其提供贷款;那么当资金互助社运营几年后,钱多了怎么办?以往资金互助社钱多了,因没有好的资金出口,或因投资房地产等而违背了资金互助社“服务内部”的初衷,从而增加风险。同时,资金过多也使资金互助社面临承担资金占用费过高的压力等问题。“如果小贷公司与资金互助社上下联动,则可以为资金互助社提供合理而优化的资金出口通道,使资金互助社在自己的系统内部就可以购买货币基金,这样既有了很好的出口,也不会违背互助社内部封闭运营的原则。”申泽涛说。

    他表示,二者之间上下联动还可以表现在联合贷款方面,比如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项目可以由资金互助社来解决;10万元以上的贷款项目则由小贷公司和资金互助社联合贷款来解决,而小贷公司背后还可以有“向上一步”的支持。

    通过完善的管理孵化体系、技术支持以及货币基金等渠道的对接,能够保证下面的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资金互助业务不“走形”。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以往小贷公司直接调查、审核、回访等环节所需的各种成本消耗,还覆盖了以往小贷公司基本不做的小额度贷款业务,提高了灵活性、安全性,使得资金互助社和小贷公司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资金互助社与互联网金融平台二者间,小贷公司“承上启下”功效也很明显——“从资金互助社如果直接跳到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中间层,风险会很大。而由小贷公司在当地把控,下设几十家或者一两百家资金互助社直达基层,不仅真正服务农民,还能实现小贷公司既有贷款客户,又不缺资金,形成良性循环。”申泽涛介绍,经过一两年的发展,理想化的回报率或达到13%—15%,“如果转型后能达到这个程度,小贷公司会焕发新的生机”。

    天时地利  追加供销“人和”

    炎炎夏日有浓荫。中合联的供销合作社背景在其小贷业务转型的“天时地利”之余,又添“人和”。

    “向上一步”中,小贷业务的转型有利于“供销金融”一方面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高效便捷的贷款服务;另一方面又丰富着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广大员工的理财渠道。一定程度上起到系统内“熟人社会”的“网上资金互助社”作用,实践从“人和”到“人合”。

    “向下一步”中,资金互助社何以快速扎根乡镇?“这块的业务对于供销合作社来说很有优势。”申泽涛谈道,当基层的金融需求和小贷公司的转型需要相碰撞,联合合作便水到渠成。目前,中合联已孵化的40多家资金互助社中,多由基层供销合作社发起设立,“基层有做金融业务的意愿和需求,农民也相信他们,更容易接受,品牌的力量就在这里”。

    以江苏为例,中合联参股的泰州兴化市中合百发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011年7月成立,由兴化市供销合作社控股。目前,兴化市下辖乡镇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发起的3家资金互助社已经开业,均为兴化市社主动促成,而小贷公司与资金互助社的联动效应也已初见成效。

    正如中国金融论坛上不断被与会嘉宾提及的“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中合联的小贷转型已然在路上,“我们正处于一个试错阶段,不怕暴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前瞻性地知道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形成良好的‘上下模式’,再大规模推广,在服务‘三农’的金融领域不忘初心。”申泽涛强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