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5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本报参与编写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发布
“精准扶贫小贷先行”普惠金融主题论坛在海南召开

图为“精准扶贫小贷先行”普惠金融主题论坛现场。

 

    本报讯(本报记者 李 博)5月21日,由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主办的“精准扶贫小贷先行”普惠金融主题论坛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该论坛活动是2016中国海南(屯昌)农民博览会重要的主题活动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中共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农办)主任夏婓,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曙光,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和农信负责人刘冬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醒尘,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利光秘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湖南、湖北、广东、青海、甘肃、贵州、重庆、内蒙等地的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及业界代表就农村金融业发展成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议题各抒己见、献智献策。

    在论坛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组织、《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参与编写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称,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改革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成本管理难度增大,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调整,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在增大,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风险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这对相关金融机构的服务和创新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报告》指出,目前银行业的电子化替代率整体接近90%,全国农信社的替代率上升到60%,手机银行、互联网银行、电话银行业务迅速普及,为扩大金融服务的农村覆盖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提供了基础。未来,农村金融应加强创新,但需要充分顾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政府更关注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则更关注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农村金融要坚持支农方向,重点关注中下层农村客户需求,与农户实现共同发展。

    《报告》提醒,当前涉农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的不良率偏高已成为风控难点,在一些地区农户贷款不良率过高已影响业务可持续性。农户贷款不良率偏高表面上是由农户违约行为引起,实际上与银行的授信业务模式有关。金融机构要从根本上完善风控机制,必须有效掌握农户实际收入水平。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醒尘认为,要坚持支农宗旨,服务基层农户,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同舟共济。同时,通过小型金融机构组织联合形成规模经营,在农户的还款能力范围之内授信。地方政府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要完善客户相关信息汇集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认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北京和上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省份,而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地区也仅局限于天津等沿海地区。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融资难等问题突出,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集中的特征较为明显。此外,在精准扶贫方面,小额信贷要与信息和农业部门对接,实现动态精确扶贫。他建议加快各项农村金融立法工作,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发挥小额信贷对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