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5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北纬30度的宠爱 百年品牌的新颜
——访宜红茶业宣恩宜红贡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克伟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图为杨克伟在车间操作色选机。

    2012年,湖北省供销合作社成立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将发扬光大宜红品牌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恢复成立老字号的汉口茶厂,使宜红茶业更好地传承宜红的辉煌历史。而宜红茶业子公司宣恩宜红贡茶有限公司,则是将基地建在恩施茶区的新型企业,通过出口和内销,全力开拓市场。

    不久前,记者来到宜红贡茶在宣恩县椒园工业园的新厂区,采访了公司副总经理杨克伟。

    富硒恩施出好茶

    杨克伟是恩施州利川县人,从1985年到利川茶业公司参加工作开始,就负责茶叶生产技术,对宜红的生产和工艺了如指掌。他说,宜红贡茶有限公司以生产宜红工夫红茶为主,是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植企业,也是传统知名品牌,以出口欧盟为主;同时还生产绿茶、珍眉茶,出口到日本和非洲。

    宜红品牌之所以在欧美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源自它过硬的品质。而说到宜红的品质就不得不夸夸恩施的土地和山水。提起这些,作为恩施人的杨克伟深为家乡自豪。他说恩施自然环境优美,平均海拔为650米,北纬30度线正好从宣恩的椒园镇穿过,特别适合茶叶生长;同时土质含硒,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富硒茶区之一。现在大家都认识到硒是稀有的健康资源,恩施的富硒茶原料为宜红红茶增添了独有的优势。

    与时俱进更出彩

    “在传承宜红品牌辉煌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在为宜红不断注入创新的元素、不断融入时尚的精神、不断推动环保的理念。”杨克伟说,随着茶产业市场化的深入,新的市场带来了新的需求,推动了产品的创新与研发。为适应市场变化,宜红贡茶现在从品种、加工都做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而这些也带来了品质的提升。

    茶叶生产中,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很复杂,包括品种、土地,生长、加工,因此抓品质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杨克伟说,在品种上,什么品种适合什么土壤、适合做什么茶叶,都是有差别的,因此要精心选择。比如绿茶,我们精心选育了一二十个品种;而本地品种鄂茶10号、浙东117、黄金叶,都是做红茶的好品种。

    说到工艺,杨克伟有着超过30年的经验。他介绍,过去宜红比较多采用老工艺,现在逐渐在调整,因为市场口味在变化。比如现在人们更喜欢口感润滑而特色鲜明,因此宜红贡茶的产品味道比过去更厚重些,发酵技术和程度上就更老一些;外观上,人们更喜欢条形细的红茶,冲泡时香气也更浓。因此宜红贡茶就增加更高品质的芽红茶。而过去是不用芽茶做红茶的。

    机械化保证品质如一

    问到手工与机制的问题,杨克伟说:过去宜红制作全手工,如今加工过程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是只有机械化才能实现标准化,用标准化流水线,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达到高产量,还能节省人工降低成本;二是发展精致加工离不开机械化,这是提升、稳定质量的保证。目前宜红贡茶每年产销量是2000吨(4万担),机械化的比重占到60%。

    杨克伟比较了手工和机械的优劣。初制阶段,机械化加工的口感上不如手工。但现在初制阶段的机械水平也在提高。比如萎凋,从传统自然萎凋发展到现在通过萎凋槽机械化萎凋,效果是一样的。在精制阶段两者的口感效果都一样了。而且精制阶段的很多环节,机械有独到的优势。比如拣梗从人工选到机械化色选,设备技术吸收了很多方面的科研成果,效率更高;再比如匀堆,机械化比人工做得更好。因此,机械化是规模化生产的大趋势,在不断提升口感的前提下,能做到质量一致,品质有保证。

    追溯制推动茶园有机

    目前宜红贡茶公司的产品主要供应出口。国际市场的经验对宜红品质提升和国内市场开拓都是积极的推动力量。

    杨克伟说:出口方面主要是要降低农残。国际市场对此要求越来越高,欧盟市场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年年都在增加项目、提高标准。这对我们也是好事,多年前宜红贡茶有限公司就已经通过了欧盟的有机认证。从过去“逼迫”我们与国际接轨,到现在我们主动提升产业水准,杨克伟说,宜红对农残问题抓得比较扎实、严密。过去只对茶叶检验,现在对土壤、肥料都要检测。每年农残方面的检测费用就要投入10多万。

    不论对外对内,质量都是立厂之根、品牌之本。为抓质量,他们建立了宜红质量追溯体系。在上游基地、茶园生产建设中,与政府携手,加强管理宣传,提高农民的品质意识。对茶农肥料严格管理,成分都要经检测合格才可以放行使用;在下游生产检验环节,企业严把原料入口、加工、出厂检测。通过三道检测,多年来宜红贡茶出口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

    如今,宜红贡茶每年实现产值三四千万,成为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产业柱石。相信随着宜红产业的发展,宜红贡茶将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