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泊烟渚”。船,寄托着文人的孤寂与忧愁。
“孤舟蓑笠翁”。船,承载着百姓的生计与希望。
然而,在江苏洪泽湖,船却与银行演绎了一段鱼水深情。
位于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的洪泽县老子山镇,三面环湖,90%的滩涂,只有一条狭长的公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60%的村民从事渔业。
采访时正值春光旖旎,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轻轻的风,碧水环绕的村居掩映在繁花丛林中,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们一切都是那么怡然自乐。
“因水而生”的老子山人如何“因水而兴”?记者走进这里唯一一家金融机构——江苏洪泽农商银行老子山支行寻找答案。
水上银行“划”出致富路
江苏洪泽农商银行老子山支行曾经使用过的木船、水泥船、铁船静静地卧在湖旁,成为了“水上银行”服务湖区百姓的历史见证者。
谈及洪泽农商银行老子山支行的信贷支持,新滩村村支书朱宝祥对2003年那场大洪水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当年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冲走了老子山镇养殖户一年的收成,在天灾面前,是当时老子山信用社(现为老子山支行)的信贷支持撑起了渔民的勇气与希望,并使渔民走出了困境。
“患难之中见真情。老子山信用社不仅承诺我当年的贷款可以延期,还加大了贷款支持,鼓励我加大水产养殖,实现‘以秋补夏’,能挺过那一年,多亏了农信社的支持。”村民贾祥营说道。
原老子山信用社主任周德明介绍说:“2003年的一场大洪水不仅给渔民带来重大损失,也给当时老子山信用社带来严峻的挑战。当年我们已经发放了1200多户渔民贷款,金额1400多万元。”
如何帮渔民走出困境是最紧迫的问题。为此,老子山信用社在洪水退后,为湖区渔民再追加500万元信贷支持,并为客户量身定制了三年还贷方式:第一年可以延期,第二年还贷50%,第三年还完贷款。
近年来,随着老子山镇湖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当地百姓开始创办水上渔家饭店和发展旅游产业。该行对淮上明珠温泉度假山庄授信2000万元,支持其成为集温泉、餐饮、住宿、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休闲中心。仅餐饮饭店,该行支持的就有53笔,金额900多万元。
在洪泽农商银行的助推下,今年春节期间,到老子山的游客突破了7.2万人次,红火的旅游业为昔日小渔镇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6年3月末,老子山支行对全镇1700多水产养殖户进行了授信,授信金额1.89亿元,实现了养殖户授信全覆盖。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渔民以船为家,风里来雨里去,最值钱的家什是捕捞、养殖的小钩,小篮、小网、小卡、小簖“五小”工具。如今老子山的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较10年前增长1万元,增幅228%,早已摘掉了渔家人的“穷帽子”。
银行之舟“载”满鱼水情
“知恩图报”。湖区百姓对这句话理解得最透彻。
洪泽农商银行董事长朱彩涛告诉记者,老子山支行10年来发放的贷款没有一笔不良,这在江苏地区也是少见的。
“人不能忘本,就是再困难,农商银行的钱不能拖欠一分。每当贷款到期前一周,我都会主动地还清贷款,这是做人的本分。”村民段广峰的一席话,也是当地渔民的心声。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成了渔民的约定习俗。信用环境的打造是老子山支行多年深耕湖区的最大成果。
“我们要求渔民讲信用,首先咱农信人得讲信用。”周德明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兑现承诺,在规定的日子把贷款送到渔民手中,老子山支行的客户经理们不管湖区风浪多大,水路多难行,都会准时送达贷款。
“虽然曾在冬天掉进过冰冷的湖中,在密不透风的芦苇丛里中暑过,但每当我们看到渔民会心的笑容和感激的眼神时,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老子山支行的一位客户经理这样说。
该行还实行“工作前置法”给湖区百姓最大便捷的同时,也有效地规避了信贷风险。
老子山镇有12个村,3个客户经理每人包片4个村,人均管户为600户左右。这么大的管户量,他们把工作做在前面,和村委会取得联系,采用联保的方式,提早将各户建档、授信、组合、签订合同等一系列工作在前一年的10月底就提前做好。等来年养殖户来了就可以直接用信,时间不会超过2分钟。
“由于我们前期深入湖区对贷户做了充分调查并注重事实,所以投放的贷款风险可控。”时任老子山支行行长宋杰说。
十多年来,老子山支行把小小的金融之舟驶入到湖区每一个角落,从最初的木船到后来铁船、水泥船,再到如今的快艇,行程几十万里,被当地渔民亲切地称为“漂浮在水上的银行”。
老子山支行热心周到的服务,“信义、直爽”的湖区渔民看到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手机号码换了,第一时间通知农商银行,以免收贷时联系不上,产生误会;贷款快到期,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主动联系客户经理,提前协商解决,生怕贷款逾期失去信用。
洪泽农商银行董事长朱彩涛说:“湖区渔民就认一个理:以心换心。”
正是这样相互间的鱼水深情,使得老子山支行11年来发放的贷款没有一笔不良不再是一个奇迹,而成为一个用真情服务换来客户真心的鲜活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