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5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吉林农信实践(上)

□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唐忠民

 

    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全面启动之年,对供给侧改革而言,扩大有效供给是核心内容,创新驱动是根本动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核心,因此供给侧改革实施的重点应在金融端。作为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吉林农信肩负着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必须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为战略行动指南,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要求,与金融需求侧精准对接,加快创新转型,勇于“闯关”升级,努力探索出一条吉林农信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路径。

    供给侧改革对吉林农信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四大机遇。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三去一降一补”将成为农信社化解压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一是消费金融为吉林农信业务发展提供新模式。当前,我国经济的消费运行呈现出网络消费增速较高、农村消费增速较快的特点,消费金融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居民消费需求将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发展享受型转变,势必催生农村消费信贷、信用卡等金融服务新需求,将促使农信社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互联网、消费者和供给侧全方位联通的全新金融模式,为吉林农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互联网+”为吉林农信市场拓展提供新空间。“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创新创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十年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路线图,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新业态将在农村领域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农村电商的政策,农村电商将成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重要通道和平台,并积累起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农信社与农村电商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可借助电商平台深度介入农村产业崛起、农业产业链优化和农村商业模式创新中,抓住吉林农信在农村市场的重大机遇,迈入新业务、新行业的蓝海。三是产融结合为吉林农信深化服务提供新平台。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体系,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奠定基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多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并带动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市场,能够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农信社一直以来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拥有服务农业供应链的良好金融平台,这为吉林农信进一步深入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土地流转为吉林农信金融创新释放新红利。土地流转是农村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国家不断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持续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聚焦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提高,致力于解除农民与土地的强联结,降低土地流转的经济成本,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的提速。随着土地流转逐渐成熟,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将日趋成为种植业的重要力量,对集体土地质押、流转权质押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也将愈加旺盛,为吉林农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分享农业供给侧改革红利提供了大好机遇。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四大挑战。一是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的挑战。当下,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消失、成本优势不再的严峻形势,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对吉林农信的经营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去一降一补”将给银行业带来短期阵痛,也对吉林农信的经营能力、稳定盈利能力和资本补充能力提出了考验。二是服务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挑战。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客户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对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交易管理等较高层次的金融需求将更加迫切。由于农村信用社优质客户产品覆盖率低,产品创新滞后于市场需求,在综合金融、投资金融、绿色金融、产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竞争服务领域的有效供给还待增强。三是结构调整和风险管控的挑战。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被高速发展掩盖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僵尸企业的退出也将加重风险的暴露。同时,由于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资源配置不足,风险处置手段和专业人才匮乏,导致行业贷款风险压力增大,吉林农信的信贷结构和风险管控急待转型。四是需求低迷和发展加速的挑战。“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投资意愿不强。受偿债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低迷,年初以来,全省农信社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增速放缓。改制后的农商行,规模效益同步提升,竞争实力得到增强,经营转型步伐加快,但分红压力也在增加。尚未改制的县联社,在创新能力、人才吸引、理念更新和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不足,新常态下农信社急需加快改革的压力持续加大。

    应对供给侧改革存在的四方面问题。一是“短板”限制改革升级。目前,农商行现代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在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等金融牌照获取及新业务拓展上,创新转型步伐相对较慢,距离混业经营尚有一定差距。高风险社自身化解风险能力弱、资产质量低,流动性风险持续存在。省联社股权倒置,经营管理体制不畅,无法直接统筹化解高风险社的风险,全省存在内控短板、营销短板、科技短板和人才短板等问题,阻碍了吉林农信转型升级步伐。二是“杠杆”增加风险积聚。高杠杆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2015年全系统平均杠杆率整体偏高。一方面,风险资产占用较多。2015年末,全系统贷款和投融资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而中间业务收入则低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新业务拓展不快,过多倚重传统业务,高杠杆业务模式容易造成风险积聚。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较低,内源性积累不足。近年来,随着农商行的加快组建,资本消耗同步加快, 且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只能依靠高成本的外源性渠道补充资本。目前农信社新型资本工具较少,资本补充机制不健全,权益性资金使用成本依然较高,同业业务的高杠杆经营加大了对行社整体经营流动性的冲击。三是“产能”“库存”压降困难。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去产能,去库存,会一定程度增加不良贷款反弹,对吉林农信的资产质量构成挑战,将直接导致盈利水平的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下,由于人参、钢铁、林矿、煤炭、房地产、粮食加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石油石化产业萧条,玉米价格大幅下调,产业链、担保链、资金链趋紧,不良贷款反弹压力相应增大。过剩产业对信贷资金的占用导致贷款使用效率降低,风险集中度偏高,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凸显,重点地区、重点行社、重点企业资产风险值得关注。四是“成本”加重经营负担。在利润增长的同时,农信社费用增长过快、支出结构不优、配置不合理问题突出,资金成本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同时,管理成本增长过快,人员费用等刚性成本相对较高,且有继续增长态势。网点布局不优、功能不全,低效、亏损网点仍然较多。“营改增”税制设计上以减税为出发点,对于农信社而言,虽然县域法人行社增值税征收率为3%,与之前营业税税率相比并无太大变化,但是地市级城区行社由原来的按5%缴纳营业税改为按6%缴纳增值税,税负相应增加。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