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企业的加工能力跟不上,茶农的鲜叶无法收购……”多年以后,当陈云华向记者讲诉当时的情景时,神情依然严峻。
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正是产业发展的冲突,推动了红茶与乌龙茶制作工艺的融合,开启了新时代宜红的创新发展。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和宜红创新的当事人,陈云华不仅创新发展了宜红工艺,还创制了“红粉佳人”等后来热卖的宜红新产品。
那么,宜红这个150多年的历史品牌是如何不断创新发展走到今天的?陈云华又是如何被历史的风云际会推到这个节点?宜红的不竭生命力在今天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1
百年品牌 创汇功臣
1975年,18岁的陈云华来到湖北恩施鹤峰县供销社参加工作。1978年,他的工作出现了一个插曲——他参军了。但命运注定要在茶叶上书写。当兵4年后,陈云华于1982年重新回到鹤峰县供销社,从茶叶保管员开始与茶结缘,从品茶员到高级评茶员,从此再没有离开茶叶二字。1995年,调到恩施州供销社茶叶总公司,干了6年精制厂厂长。2015年,他被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为汉口茶厂总经理。凝结着40年制茶经验和智慧、融合了变革与创新的“红粉佳人”等一系列新品宜红功夫茶,应运而生。
根据大家公认的宜红茶发展史,宜红诞生在19世纪中叶,距今已经150年以上。清光绪二年(1876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宜红茶大量出口。陈云华说,宜红虽然没有在“非遗”中独立成技术传承,但宜红的品牌其来有自。历史上湖北恩施、宜昌、湖南石门这两省三地是宜红产区。过去交通不便,加工好的红茶用马驮到宜昌上船,故把这个红茶命名为“宜红”。
陈云华介绍说,历史上,宜红与滇红、祁红并称三大红茶,为国家出口创汇立过大功。上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中南地区的茶叶都集中到汉口茶厂,加工后以“宜红”品牌出口,通过易货贸易,换回国家建设急需的钢铁、化肥。
正是这辉煌的历史,让后来人不能停下脚步,要在宜红的历史上续写自己的篇章。
2
飞瀑深潭 跬步千里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创举。我对宜红工艺的创新、新品的创制也是如此。”陈云华如是说。
陈云华的制茶生涯最初是从学徒开始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发展茶叶出口,由供销社和外贸部门联合,中南公司派出制茶师傅在宜都、鹤峰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包括供销社员工、农户,采用的方式是脚踩手捻,发酵技术统一,同时将统一的标准茶样提供给加工农户。当时是分8个级别、15个等级。这种细致的等级划分,主要是根据国外市场的要求。但促进了恩施地区茶叶种植、采摘和加工,以及技术的传播。陈云华说,正是恩施地区厚实的红茶制作传统,以及多年的精制厂厂长工作的历练,使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宜红制作功底。
直到今天,谈起宜红传统工艺,他仍是如数家珍:初制四道——采摘、摊黄、萎凋、揉捻,初制是定型;发酵阶段定品质、定色泽、定香味;然后是烘干。说到精制那得有几十道工序:毛茶、打火(走水,要让水分在7%以内)、圆、抖、切选、拼配、匀堆、再打火、成件……
传承百余年的宜红工艺,在陈云华这一代人手中能发扬光大吗?
3
老树新华 推陈出新
过去恩施州茶业公司的红茶主要由公司收购后组织出口,由老百姓家庭分散制作,采用的是传统的发酵工艺,工艺有缺陷,导致产量低,品质不一,效益也受影响。进入新世纪,宜红的市场变了,需求也变了。那么能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应变呢?
陈云华分析说,宜红传统法红茶是捂盖发酵,不通风,氧气少。后来我们在前半程采用乌龙茶工艺,后半程采用红茶工艺,把两者融合。在前半程初制的萎凋阶段,从乌龙茶工艺中大胆拿来了“摇青”“凉青”,增加茶多酚物质转化;这其中“走水”也很关键,讲究一静一动、一死一活、死去活来、起死回生,以达到芳香物质的最高境界;在后半程的发酵中,传统宜红是渥堆式,我们创新采用了透气式发酵,把温度控制在30-40℃,湿度在90%,温湿度恒定,充分供氧,这样茶黄素就更多形成,也更香。工艺流程在4-6个小时完成发酵,从叶到茶最快24小时就能够完成。
陈云华还带领技术人员创新设备,自建新式发酵室,实现了系统创新。通过一个个攻关,达到了理想的产品目标。在2010年-2011年,成熟的新技术形成了,融合了乌龙+红茶工艺、呈现出新的品质和面貌的“红粉佳人”应运而生,一炮走红。从茶树品种的选定、加工工艺的改进、外形塑造上都有一系列的创新,核心技术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在口感上香浓、滑口,有花果香味的“红粉佳人”,还有条形红茶“满江红”,都很受市场欢迎。
2013年,陈云华被评为湖北省百名“科技带头人”,得到了15万元的奖励;2014年,他申报了红茶加工3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发明专利(红粉佳人),还牵头成立了湖北省名优红茶研发中心。
4
风云际会 水激而鸣
做茶离不开一个静字,陈云华也不是一个折腾的人。但为什么他推动了宜红工艺的革新呢?内在因素看,是他耐得住寂寞,积累了丰厚的制茶经验和感悟。外在因素看,时代变换,市场放开了,茶叶发展的洪流在恩施地区酝酿着激发革新的惊雷。
2001年,供销社企业改制。不久,50多岁的陈云华下岗了。他说,当时买断工龄的补贴和福利都不多,压力很大,内心很痛苦。好在陈云华有一身手艺,他先后参与创建了润邦茶业和馨源茶业。他说,在那个阶段,只要市场需要,什么茶类都做,除黄茶外的5大品种、制茶的各个环节都做过、都熟悉了。
创新就在磨练和融合中孕育。陈云华说,当时市场上乌龙茶正热,乌龙茶的凉青、摇青能使茶叶增香,生出一种果香,口感润滑,香气持久,我就想,能否将这些加入到红茶中?原来红茶只有一种薯香,能增加新的香气吗?能增加花香果香蜜甜香吗?这些是在馨源第一年做乌龙茶时想到的。
不久茶厂就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陈云华回忆道。当时步子迈得太大了,面积增长太快,当时已扩到10000亩,都是按照乌龙茶生产衔接准备的。但生产出来的鲜叶集中采摘,生产加工能力跟不上,根本消化不了。一是种植与加工之间不匹配,二是乌龙茶本身的工艺所限。乌龙茶加工非常繁琐,新叶下来到制成成品,要经过30道工序,起码耗时30小时,对人工的体力要求很高。一旦鲜叶下来,加工不能停,纯手工制作,连续工作三四天后,手臂已经脱皮,难以为继。但鲜叶长成如果不采摘,就浪费了,种植户就没有收益。所以,矛盾一点点积累,最终爆发。
最开始,根据乌龙茶加工的要求,雨天的鲜叶不能采摘,因为水分超标,不能加工乌龙茶。但在一个雨天,农民看到叶子长成了,谁愿意浪费呀,一下子集中采了5000斤鲜叶。根据种植协议,茶厂是要按约收购的。但雨天的叶子无法使用,厂子里坚决不收。矛盾闹大了,政府出面调节,最后政府拿出20000元、企业拿出30000元,补贴给农民。为了让茶农看到企业不是不愿收购而是执行质量标准,将这些叶子留下后,这边付完钱,那边就当着茶农的面将这5000斤鲜叶全部销毁了。
茶农明白了质量标准这个道理,但后续的合标准鲜叶,企业也不收了,因为加工能力跟不上,农民的辛苦白费了。当时不少乌龙茶的种植和加工企业都是福建人来恩施投的资,眼见得矛盾无法调和,不少人干脆什么都不要,跑路了。
危机中孕育着转机和生机。陈云华说,形势逼人,不得不变。我首先采取调结构的办法,化解加工环节压力,把原来纯一色生产乌龙茶改为乌龙茶+红茶+绿茶;思路有了,又动员有能力的茶农组织办厂,增加下游的加工能力。经过这个调整,现在恩施地区红茶占到70%。产品结构调整到位,生产与加工理顺了,此后再没有出现过鲜叶卖难的问题。
5
百年宜红 变革升腾
百年宜红品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时代大潮中顽强沉浮、在传承中不断革新、在革新中不断升腾的动人史诗。
在150多年的历史中,宜红曾经气息奄奄。1949年,饱受战争摧残的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
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林彪任命中国“红茶之父”冯绍裘为汉口茶厂厂长。冯绍裘革故鼎新,在汉口茶厂创立了“精提细做”和“升降拼配”等新工艺,使我国红茶加工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53年,中茶公司宜都茶厂评茶师刘兴汉创造了木质揉茶机,比旧时的脚揉相比,既卫生又提高效率。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宜红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1958年,汉口茶厂全体职工讨论提出彻底改变落后笨重的拼装方法。通过科研攻关实现了每年3000吨拼配任务一个季度就能完成。因此,上等的茶叶资源、专业的生产规模、精湛的制茶工艺、严格的管理体制、有序的分配体系使汉口茶厂成为纯正宜红茶的代表。但到了2000年,由于多种原因,汉口茶厂被迫关闭。
2012年,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应势而生。作为湖北省供销社直属企业,他们秉承供销社与易红茶品牌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责任,将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汉口茶厂恢复成立,并创新发展,形成了“红粉佳人”“中国红”“满江红”“一段香”等4大系列。
作为汉口茶厂这个历史品牌的新任守护者,陈云华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说,“红茶之父”冯绍裘是汉口茶厂第一任厂长,今天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继承历史、弘扬传统、发展创新。宜红的发展几起几落,但历史告诉我们,迎难而上就能化危为机。正是那场卖难危机催生了适应新时代、新市场、新时尚的创新突破。不仅化解了迅速扩张的茶叶产能,还为茶农带来了显著增加的收益。同样是原来的鲜叶,过去加工成50元1斤的低档货,现在加工成5000元1斤的、香入骨髓、沁人心脾的名优茶。
陈云华说,现在宜红汉口茶厂以传统+创新两个类型总结定型宜红工艺。过去的传统主要是为出口,一个技术标准再细分出不同等级就够了。现在目标市场变化了,自然需要更多的创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世风日清,茶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环境。调查发现,名优茶近两年不降反升,表明大众消费在升级,中档、偏中高产品是终端市场的需求大势。我们将以名优茶生产为主导,继续加大研发和创新。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宜红品牌,在新时代与年轻市场、时尚群体接轨,一定会焕发活力,创造出新天地。
(宣恩宜红贡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志伟对本文采访也有贡献)
采写感悟:
“宜红”与“红参”
宜红是茶,红参是人参,两者有何关系?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明朝中后期,东北女真人日益强大,万历朝开始对努尔哈赤实行经济制裁。认为限制人参贸易,就可以削弱女真人的经济实力。结果人参贸易停滞,大量鲜参腐烂掉,女真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为改变不利局面,背水一战的努尔哈赤发明了一种先用沸水焯过再晒干,可以较长时间保存的方法,这种方法加工过的人参就是今天的红参。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太祖欲煮熟晒干,诸王臣不从。太祖不徇众言,遂煮晒,徐徐发卖,果得价倍常。努尔哈赤对人参加工方法的创新,不仅“所济甚众,民用益饶”,还使女真政权得到巩固。
回顾宜红茶的发展历史,从冯绍裘、刘兴汉,到陈云华,变革与创新始终是一根耀眼的红线,这根红线在困难的岁月、艰难的时刻愈加熠熠生辉。具体到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汉口茶厂,我们能看到,不管改革的道路多么曲折,只要坚持改革创新,百年宜红品牌总能焕发勃勃生机。这是我们从宜红品牌故事中,所能得到的对全行业都有价值的珍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