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非遗”应该唱主角

□ 张江舟

    袁家村一夜爆红后,让许多人看到了开发乡村旅游的巨额经济效益。“家门口开店就能挣钱”“政府有扶持项目”“一年买小车,三年盖新房”,农民们渴望致富的心热了,加之政府的引导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推动,陕西各地的乡村游景点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周至的水街、蓝田的簸箕掌、泾阳的茯茶小镇、延川的文安驿、石泉的后柳古镇、汉中的青木川、蒲城的重泉古城……

    在一些地区还忙活着翻新民居,拉投资、建古镇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把乡村游玩出了新花样: 乡村游+“非遗”。

    “非遗”的根就扎在乡村

    马嵬驿有三沟四塬,三条沟道里鳞次栉比的各色店铺让无数游人流连忘返。东沟是小吃街,中沟是传统工艺街,西沟是民俗文化街。葛莲芳和几个附近村子的老姐妹们打工的土织布体验店就坐落在西沟里。

    葛莲芳今年67岁,是兴平县马嵬镇李家坡村一位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常年的务农劳作让葛莲芳的双手异常粗糙,但当她坐在纺车前,一边呼呼转动纺车,一边指挥交响乐队般地从蓬松如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中抽出棉线时,这双手显得是那样的灵巧、神奇。

    “现在这纺线、织布、制衣都成了工艺、成了文化,但在我们小的时候这些可都是日常生活必备的技能啊,尤其是我们当姑娘的,从八九岁就开始学了。”葛莲芳回忆起她小时候趴在母亲的纺车前数着纺轮转圈的日子说,“我这手艺也是从小跟母亲学的,刚开始学纺线的时候,每天下午要纺完30个捻子才能出去玩,13岁那会儿就已经开始自己织布了。”

    “纺棉花前,要先把‘弹熟’的棉花搓成一根根小棉花卷,这个叫‘居撅’。纺棉花时,用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拿‘居撅’在不停旋转的‘锭子’上抽出棉线,然后轻轻地向后拉,让棉线不断地变长。待到左手往后拉到不能再拉时,摇纺车的右手要停一下,并往回倒转半圈儿,让左手拉着的棉线从锭子尖儿上卸下来,左胳膊向上一抬,再往前一送,随着右手摇动纺车,这条线就缠到了锭子上。这一套动作要不停地反复,锭子上缠着的线也就慢慢增多了,最后就能变成一个大线团,这个线团叫‘穗子’。我们纺出一个个穗子后,再用‘拐子’拐线,用面浆水浆线,用络车络线,再经布、运布、织布……最后,就可以从织布机上织出一块一块棉布了。”

    葛莲芳一边给正在体验的游客耐心讲解,一边手把手地教。看着一缕缕棉线从棉花卷里成功抽出,安徽游客赵女士高兴得眉飞色舞。她说:“这简直太神奇了,我是第一次坐在陕西这种土炕上,第一次自己纺线,这感觉真的太棒了!”

    葛莲芳讲得兴起,游人们看得热闹,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经历不一会儿就吸引了一大群人驻足倾听、围观。葛莲芳说:“我这年龄在农村也干不了啥了,商会的人把我们这些老太婆请来给大家教纺线、织布,每个月还有一千多块的工资。现在哪家还自己织布做衣服啊,年轻人更不学这个,但在这儿看到这么多人都喜欢我们的手艺,我心里特别高兴。”

    “非遗”最接地气的舞台在乡村

    在袁家村的古镇街道上有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脸不大,装饰简单,撩起布帘子走进不足十平方米的屋里,四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活灵活现的皮影。虽然不断有客人走进来参观、拍照,可看店的老人却头也不抬,只是趴在台灯下一手持刻刀、一手按皮影精心雕琢着,那认真的样子仿佛他手里捧着的就是整个世界。

    老人叫张志合,今年64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皮影的传承人,但他更喜欢“手艺人”这个名字。

    “我家祖祖辈辈都在跟皮影打交道,从制作,到唱戏,再到演皮影戏,这些技艺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宝贝。”聊起自家跟皮影的故事,张老很自豪,“我的手艺得自我老父亲的真传,他今年已经94岁了,依然在做皮影。我就是制作皮影,我大哥是专攻弦板腔和二弦演奏,那唱腔和手底下演奏的活儿,在全国都是数得上号儿的人物!” 

    据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创战说,张老在皮影界很是知名,一辈子都扑在了这门手艺上。袁家村准备搞乡村旅游的时候,有村民就提议要把张老一家请来给大伙儿现场展示制作皮影、演皮影戏,准火!“为了把像张老这样的传统工艺匠人留住,我们村上给他们免费提供场所不收房租,还帮着宣传。现在看来,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皮影的名气太大了,可游客们却没几个亲眼见过现场制作皮影,那一道道工序都是文化啊!我们每周还会在村里的戏楼上定期演上几场皮影戏,场场都是满堂彩!那气氛、那场面、那受欢迎的程度你都想象不到。”

    “袁家村现在每天都有上万游客,把皮影放在这个台子上确实是大大地打出了名声,但在我们圈子里,皮影仍然面临着断绝传承的危险。一个认真学皮影制作的徒弟大约需要3年才能出师,这还是只得其毛、未得其里的情况。要想把这里面儿的门道、文化都继承下来,咋着也得个十来年。可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有这心性?其实我也能理解,现在人也都要养家糊口,学手艺这种慢工出细活儿,甚至学几年都不出活儿的生计,人家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敢感兴趣,也是正常的。可眼睁睁看着这门手艺到我们这一代就要绝了,这心里头实在是难受得紧啊!”张老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我现在已经把我儿子从外面喊回来了,不去打工了,就一门心思地跟我学手艺、长本事。”

    乡村游+“非遗”=天作之合

    “马嵬驿三条沟,最热闹、拥挤的永远是东沟小吃街,最有趣、最让人舍不得离开的则是中沟的传统作坊和西沟的民俗文化街。”陕西马嵬驿商会会长李光说,“把紧食品安全关,把特色小吃做好,这是我们吸引游客,树立口碑的基础,但光有这个远远不够。你看现在这些个陆续开张的乡村游,都是吃吃喝喝,家家都是豆腐脑、酸辣粉、肉夹馍,同质化太严重了。马嵬驿想走得更远、更久,就必须发掘新的迎客点,而这个点就是陕西的民俗文化,具象化的直接体现就是传统工艺制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零距离接触以及体验参与。”

    无独有偶。发展势头蒸蒸日上的袁家村的管理者们也异常重视发展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经济。王创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民间,植根于乡土,想要发展好乡村游经济,就必须利用好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宝贝。他说:“仅凭吃吃喝喝就想引来、留住大批游客,这在几年前乡村游刚冒头的时候还可以,但随着之后大量跟风带来的同质化问题,以及游客审美、品位、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打文化牌,亮‘非遗’绝活儿,势在必行!袁家村现在的领导班子十分年轻,我们不仅重视保护、弘扬、经济效益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十分重视将这些历史积淀深厚、乡土气息浓重的‘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流行趋势、时尚审美相结合。这是我们现阶段着力攻坚的方向,而且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游客反响。”

    游客们对于乡村游景区内的“非遗”展示、演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西安市民郭先生说:“现在只要有外地朋友来西安旅游,我都会抽时间带他们来袁家村逛一圈,吃遍陕西各地特色美食不说,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在这里领略陕西最原汁原味的乡土民俗文化。在全国各地看多了青山绿水,看腻了亭台楼阁,再看咱的这些土物件儿,还真别有一番滋味儿呢!至今仍在坚守、传承传统技艺的老匠人们,非常值得尊敬,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对于“张氏皮影”张志合这样的老一辈“非遗”传承人而言,乡村游的大舞台让更多人看见、零距离接触并爱上了这些凝聚着心血的文化瑰宝,这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弘扬、传承意义重大;而对于袁家村、马嵬驿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而言,“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对现代城市人的巨大吸引力,在为景区创造大量收益的同时,更提高了乡村游的品位和发展潜力。

    有游客笑称:“乡村游遇上‘非遗’,就好像凉皮儿遇上肉夹馍,绝配啊!”

    (摘编自《陕西日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