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5日,第七届北京茶博会盛大开展,山东省海阳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明勇带着海阳的8家茶企亮相北京茶博会,海阳茶在600家茶企、万余茶产品中大放异彩。说起这次参加北京茶博会的收获,张明勇很是自豪。他表示,虽然为筹备茶博会忙碌了很久,但是只要想到如今的收获,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告诉记者,这次北京茶博会期间,海阳茶的亮相绝对算得上“惊艳”:在第二届亚太茗茶大奖赛中再次斩获两项国家级大奖;首次海阳茶专场品鉴会得到了吴裕泰、老舍茶馆老字号茶企的关注;得到了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外茶专家以及北京中茶网电商平台的认可,计划在6月底采购一批“海阳绿茶”出口西班牙……
有品质——自然优势造就独特茶香
“墨玉绿、小米汤、豆子香。” 这是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鲁成银教授给海阳绿茶的评价。短短9个字,道出了海阳绿茶的突出特点。墨玉绿指茶叶的外观,原料鲜活嫩亮,颜色犹如泰山墨玉;小米汤指茶汤,明亮透明,颇像小米汤;豆子香指味道,豆香明显,高香有回甘。
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点,源于海阳绿茶的生长环境。张明勇告诉记者,海阳市位于北纬37度,是我国纬度最北的、适宜茶叶种植的产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阳茶的高端品质。海阳绿茶里的氨基酸、儿茶素、维生素C、叶绿素等营养成分均高于同类茶叶产品,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以上。
“在这次的北京茶博会上,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外专家品尝了我们海阳的绿茶后都连连称赞。” 张明勇自豪地说。
有支持——多管齐下勇闯市场
张明勇介绍,虽然与日照、崂山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北方产茶地区相比,海阳市茶产业起步稍晚,但他们正加大马力、奋起直追。在此次的北京茶博会上,副市长倪建武也亲临现场,现身说法,大力推广海阳茶。而且此次带领茶企参加茶博会,所有的费用都是政府买单,足见政府振兴茶产业的决心。张明勇表示,能得到市委、市政府如此的大力支持,市果业发展中心作为市茶产业的主管部门,在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中将更有底气和信心了。
张明勇告诉记者,2002年以来,海阳市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海阳茶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种植的发展历程,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移”的技术攻关和高纬度栽植茶叶的历史性突破。经过几年的发展,海阳茶如今有了品牌,有了技术,有了口碑。截至201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8万亩,年生产成品茶400余吨,产值1亿余元,从业人数4000余人。
在品牌建设上,海阳茶通过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参加各地举办的茶博会、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等措施,不断加强茶业品牌建设。2013年3月26日,“烟台绿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了搞好品牌建设, 2015年6月27日—28日,海阳组织了2015年海阳第三届绿茶推介会,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等10余名专家莅临指导。
好茶也需要好的加工工艺,工艺不到位,茶也浪费了。所以去年3月,海阳组织了4名茶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赴杭州考察学习茗茶加工工艺和技术。4月,由市茶叶协会牵头,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海阳特色名优茶开发及提质工艺技术开发合同》,初步研制出一套海阳绿茶扁形茗茶加工工艺,优化了海阳绿茶“墨玉绿、小米汤、豆子香”的独有特性。
有规划——扬鞭策马共创未来
虽然成绩令人瞩目,但张明勇觉得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告诉记者,海阳茶虽然品质优质,但毕竟起步晚,在还对外宣传和市场开拓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向其他产茶区学习。海阳市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通过多方交流、学习经验,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将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扶持规模种植。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农田水电路综合开发、新发展茶园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大户、大企业、外商到海阳发展茶园规模种植,投资建厂,促进全市茶业产业扩规模增效益。二是逐步完善茶产业扶持政策。接下来,海阳市将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途径,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促进茶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升级换代。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加强与国内外茶叶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方面的茶叶专家为海阳绿茶发展服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引进、培养、稳定一支茶叶科技人员队伍和农民技术员队伍,为海阳茶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
“我对我们海阳绿茶的品质很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接下来能够持之以恒地保证茶叶品质,同时努力开拓市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爱上海阳的茶,海阳茶产业的未来一定美好!” 张明勇对海阳茶的未来信心十足。